-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讲戏剧起源与早期戏剧
大面(代面) 《兰陵王入阵曲》也叫大面、代面,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 起源于北齐,盛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曾东传日本,今属日本雅乐。 四、宋杂剧与金院本 杂剧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演出。 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 正杂剧共有两段,演出完整的故事; 杂扮则多为调笑性质的段子。 演员也由参军戏的两个角色扩充到四人或五人为一场。 四、宋杂剧与金院本 金代院本的文献较少,从现存资料看来,它与杂剧有很多相似之处。《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六百九十种,从其中如《杜甫游春》、《陈桥兵变》、《张生煮海》等剧目和人物“家门”分别的细致看,可见当时表演艺术的进展。而解放后山西侯马金墓出土的舞台演出砖俑也证明了《辍耕录》院本演出由五人扮演的说法。 三十六髻 宣和中,童贯用兵燕蓟,败而窜。一日内宴,教坊进伎,为三四婢,首饰皆不同。其一当额为髻,曰:“蔡太师家人也。”其二髻偏坠,曰:“郑太宰家人也。”又一人满头为髻如小儿,曰:“童大王家人也。”问其故,蔡氏者曰:“太师觐清光,此名朝天髻。”郑氏者曰:“吾太宰奉祠就第,此懒梳髻。”至童氏者曰:“大王方用兵,此三十六髻也。”(周密《齐东野语》卷十) 天灵盖 金人自侵中国,唯以敲棒击人脑而毙。绍兴间,有伶人作杂戏云:“若要胜金人,须是我中国一件件相敌,乃可。且如金国有粘罕,我国有韩少保;金国有柳叶枪,我国有凤凰弓;金国有凿子箭,我国有锁子甲;金国有敲棒,我国有天灵盖。”人皆笑之。(张知甫《可书》) 二圣环 秦桧以绍兴十五年四月丙子朔,赐第望仙桥;丁丑,赐银绢万匹两,钱千万,彩千缣,有诏就第赐燕,假以教坊优伶,宰执咸与。中席,优长诵致语,退。有参军者,前褒桧功德,一伶以荷叶交椅从之,诙语杂至。宾欢既洽,参军方拱揖谢。将就椅,忽坠其幞头。乃总发为髻,如行伍之巾,后有大巾环,为双叠胜。伶指而问曰:“此何环?”曰:“二圣环。”遽以朴击其首曰:“尔但坐太师交椅,请取银绢例物,此环掉脑后可也。”一坐失色,桧怒,明日下伶于狱,有死者,于是语禁始益繁。(岳珂《桯史》卷七) 五、宋元南戏 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南戏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三十多种,其中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今天有全本流传的仅十九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南戏大部分剧目民间色彩更浓,文人化的气息较淡。 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占现存曲目的最大部分。 (一)南戏的兴起 (二)南戏的体制特点 1. 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比杂剧自由。无“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 2. 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接唱、同唱、合唱等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3. 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王世贞《曲律引》:“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远。”徐渭《南词叙录》:“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 (三)南戏代表作 高明《琵琶记》 “四大传奇”: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四)高明的《琵琶记》 1.高明生平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高明的儒家思想:希望通过宣扬儒家传统道德来纠正“恶化”的风俗、调和社会矛盾;有意识地利用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 2.《琵琶记》故事的演变 《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改编,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 历史上的蔡邕:文人,博学多才 《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 三辞三不从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 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公婆死于饥荒。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蔡伯喈、赵五娘弥陀寺大法会相逢,后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农业合作社全套报表(已设公式)--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xls VIP
- C语言程序设计PPT电子课件教案-04_循环语句嵌套及应用.ppt VIP
- 财务新纪元:现状与展望-探索财务工作的挑战与未来.pptx
- GB50496-2018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pdf VIP
- ZW8100喷水织机使用说明书2.pdf
- 冬季极端天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pptx
- 整理bpmfdtnl单韵母拼读.doc VIP
- 南京市总工会2025年公开招聘笔试题(含答案)(DOC).doc VIP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2588-2023系统与软件工程 功能规模测量 NESMA方法.pdf
-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文.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