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概念分析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概念分析
摘 要:在对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职业倦怠相关文献,认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体育教师因本职工作长期得不到学校及社会应有的尊重和支持而缺乏成就感进则产生的厌烦冷漠情感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关键词: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概念
中图分类号: G804.8 文章编号:1009-783X(2007)03-0036-0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After a review of a large quantity of documents regarding professional languor,on the basis of a profound investigation towards high school P.E.teacher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languor can be defined as the kind of apathetic emotion and homologous behavior in some P.E.teachers due to a feeling of lack of self-actualization as they think they can not have the respect and support from the school as well as the societ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P.E.teachers;Professional languor;Concept
在充满市场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倦怠。有研究表明“中国正进入工作倦怠现象高峰期,工作倦怠已成为社会流行病。[1]”2004年12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众多媒体启动了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将近4000名职场人士填写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0%的中国职场人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倦怠指数程度高居第三位,属于国内职场的高发群体[2]。因此,很多研究开始指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对具体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众所周知,学校体育虽然在国家政策上受到重视,但中学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尴尬地位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在对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职业倦怠相关文献,总结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以期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倦怠的起源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小说,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为对工作极度倦怠,丧失理想和激情,逃往非洲原始丛林。这个文学上的典型倦怠者形象,引起当时很多同样准备逃避工作的人的共鸣。从此,“枯竭”(燃尽)一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3]。
美国是最早研究倦怠的国家,最初的文章发表于1973年,由在一家有名的健康康复机构工作的精神病学家弗登伯格完成。弗登伯格对他人及自身经历的情感空虚及动机、责任的丧失过程进行了直接阐述,他予以这一过程一个很通俗的说法:燃尽――倦怠、枯竭, 原意是指代长期滥用药物的结果[4]。这种现象一经提出,很快引起了英语语言国家,尤其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注意,如加拿大和英国。接着,相关的文章、书籍和研究方法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在很多欧洲国家和犹太人国家也很快有了对倦怠的研究。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倦怠,美国学者仍然认为倦怠作为术语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未被很好地译出,尽管有很多字面上的翻译,如德语、荷兰语、瑞典语和挪威语,也只是说出了燃尽的一部分内容。
我国最早通过港台心理咨询理论书籍的引进,开始接触燃尽一词。在李茂兴翻译的吉拉德Corey的《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一书中,用燃尽来界定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在助人生涯中情感、能量等丧失的状态,被翻译成耗竭,即认为自己是行尸走肉、很厌烦、感觉被掏空,对人和事毫无热诚,工作变得失去意义、变成机械化的例行公事,认为自己的努力毫无结果和成效等。我国现在有许多人将燃尽认同为“枯竭”[5],在凌文辁主编的英汉心理学词典中(2000年版)对“燃尽”的解释是耗竭。1979年版的《辞海》对“倦”解释为厌倦、疲劳、劳累,对“怠”解释为懈怠、懒怠、轻慢、怠慢、疲倦。对“枯”解释为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对“竭”的解释是干枯、完、尽。“耗”的解释是减损、消耗。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倦怠”或“枯竭”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