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寓言分析其虚静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庄子寓言分析其虚静论

从庄子寓言分析其虚静论   摘 要: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虚静”论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虚静”达到的境界在《庄子》中往往是通过寓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虚静”要求废弃人自身感官对外界的感知,在《庄子》的一些寓言中主人公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 虚静 寓言   “虚静”一词最早出现于周厉王时代“大克鼎”中的“冲让厥心,虚静于猷”,它指的是一种心态:摆脱现实的欲念。先秦诸子中老子、庄子、管子、荀子都提出过“虚静”论。庄子哲学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承袭老子而来,其中就包括“虚静”论。《老子》第十六章提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其意是要万物回归本性,即所谓“归静”。老子的“虚静”说更像是抽象的人生哲学,而庄子将其发展,使其成为一种精神状态,通过寓言故事中人物的高超技艺予以形象的表现。   一、庄子“虚静”论的内涵   “虚静”,其基本内涵是精神自由,“丧我”、忘物。达到这种境界的就是得道之人,在《庄子》中有一些寓言故事的主角便是具体体现。如“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和《齐物论》中的至人与《大宗师》中的真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逍遥游》)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齐物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大宗师》)   神人、至人、真人都是庄子理想人格的体现。他们的共通之处就是不受外界的影响,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精神、形体、自然的融合,即精神自由,也就是“虚静”的精神状态。   要达到“虚静”,庄子主张通过“心斋”和“坐忘”两种方式。何谓“心斋”?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   这里庄子借孔子之口来说明,“心斋”就是舍弃感官的知觉,精神合一,达到空明的心境。何谓“坐忘”?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好也,化则?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大宗师》)   又借颜回之口说明,“坐忘”就是忘掉自己,抛开形体与智慧,回归本真。“心斋”、“坐忘”是达到“虚静”的两个条件,只有遗忘一切,才能拥有最真实的精神状态,才能进入“虚静”。   在《天道》中庄子又对“虚静”作了详细的阐释: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   “万物无足以挠心”是指排除外物的干扰,忘物、虚静的心才能像平静的水一样对万物进行真实的观照。在《庚桑楚》中庄子又列出了一些要舍弃的具体外物。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庚桑楚》)   什么富贵、威势、声名、利禄等等,都是阻碍大道的,忘掉这些,内心就能安静,安静就能明澈,明澈就能空明,空明就能顺其自然而没有什么做不成的,“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二、寓言故事与其“虚静”论的统一   《庄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表现了一批技艺高超者所达到的“神妙化境”,主要有《田子方》中的“列御寇学射”、“宋元君择画师”,《达生》中的“佝偻承蜩”、“操舟若神”、“丈夫蹈水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