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初析
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初析
偃师二里头贵族墓中大型绿松石器应为人面蛇身之神烛龙,该器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标准的人面蛇身像之实物。
2002年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清理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3号基址)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一件大型绿松石器,该器于2004年夏秋之际被确认为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全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器巨头蜷尾,形体曲伏有致,色彩绚丽。器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为4厘米。头部为扁圆形,吻部略突出,以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鼻端为绿松石。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纹和浅槽装饰,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眼眶内另嵌绿松石片,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器首至尾部全长70.2厘米。
在随后对该器的研究中,多把其称之为“绿松石龙形器”、“龙形器”或直接称之为“龙”,并由此认为龙是二里头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然笔者认为,在对该器的命名和考释上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故此抛砖引玉,请教于方家。
该绿松石器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骻骨处,与骨架相比略有倾斜,器首在胸前偏右,尾部于腿骨之左。绿松石片原本粘贴或镶嵌在某种有机物上,但其所依托的物体早已腐朽,仅在局部范围内发现有少量的白色灰痕。距绿松石器尾部下端近4厘米处清理出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器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似有断续的红色漆痕相连,据有关专家推测,该物与绿松石器体所依附的有机质物原应为一体。纵观全器,其形体曲伏蜷尾,为蛇形;头部有眉、眼、口鼻(口鼻应为一体),整个轮廓乃为人面且已被准确、清晰地勾勒出来。这种形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贴切的表述——人面蛇身,或人首蛇身。
人面蛇身的形象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大量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史记》《天中记》《玄中记》《文选》《神异经》等文献资料中均有记载。人面蛇身之神也有很多:烛龙、女娲、伏羲、共工、贰负神等。笔者认为,偃师二里头大型绿松石器应为人面蛇身之神,且该神应为烛龙,试简单剖析如下:
烛龙是我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神,其主宰昼夜、变换四季、掌控风雨气候、照亮九阴,《山海经》中对其记载云”‘:
钟山之神,明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手慢,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小寝,小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烛龙与烛阴应为一物,郭璞注烛阴云:“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在古代典籍中,除《山海经》外,烛龙的神话传说也见于《楚辞》《淮南子》等文献中。《楚辞》:“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天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委羽,北方名山也。一日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该绿松石器发现于二里头二期的墓葬中,二里头二期文化为夏代文化之遗存。夏代时人们的居住条件还主要为半地穴式、窑洞式及少量地面建筑等几种形式。《论语》中记载:“夏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似乎在夏代之初,因致力于疏导天下洪水与兴修农田水利,故对君王宫室之营建无暇注意。当时宫室之结构与外观,可能仍沿袭前人‘茅茨土阶’的简易形式。而一般建筑,更不会超过这个水平。虽然到后来情况有所改变,《史记·夏本纪》中云:“夏作璇室”,但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黎民百姓而言,其住所之简单可想而知。在该期考古材料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朱开沟遗址所发现的夏代早期住所计有23处之多,其建筑形式主要为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与龙山文化时期的建筑状况大致相仿。山西夏县东下冯村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相当于夏代中晚期建筑,其建筑形式主要为半地穴、窑洞及地面建筑三类,而其中又以窑洞式为多。窑洞遗址均依黄土崖或沟壁开凿而成,面积甚小,多在5平方米左右,门之朝向不一,门宽约0.5米,高约0.8米。河南商丘市坞墙二里头文化居址虽为地面建筑,但室内居住面明显低于室外,平面为圆形,直径仅3米左右。
夏代的这种居住方式,主要在于遮挡风雨,抵御寒冷。由于此时的建筑多为半地穴式及窑洞,且室内空间面积狭小,故屋内往往比较阴暗。所以这时的人们希望能有一位神灵“烛九阴”,能够“照亮九重泉壤的阴暗”给他们带来光明,且这位神灵又能掌控风雨、四季以及气候之变化,以便更大程度上改善居住条件,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安宁。而烛龙之所在正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太平御览》卷九二九引许慎注:“不见日,故龙以目照之”;《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