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末语气词语用功能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句末语气词语用功能初析

古代汉语句末语气词语用功能初析   [摘要]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数量也很有限,但语气词在句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古代汉语语气词在句中主要有三种功能:加强语气、消减语气、完足句子。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语气词 语用功能      在古代汉语中,句子表达语气的手段主要是依靠语调,其次是语气词和其他形式。不过,古人当时说话的语调已无从可知,只有通过分析语气词和其他形式来推断古代汉语句子的语气了。语气词是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类虚词,与其他虚词不同,语气词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不能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或分句之间的关系,而是附加在句中某个句子成分之后表达各种语气意义,这种语气意义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才能表现出来。语气词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用因素的制约,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分布,而不是静态的。   古代汉语语气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类系统。常用的有“也、矣、已、焉、耳、乎、欤、邪、哉、夫、兮”等。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分布,可以分为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其中既能用在句首或句中,又能用在句末的为句中语气词,只能用在句末的语气词为句末语气词。句末语气词是古代汉语中语气词的主体,最常用的有“也”、“矣”、“乎”、“哉”、“已”、“耳”、“焉”、“欤”、“夫”、“邪”等。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来考察古代汉语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大致有三个方面:加强语气、缓和语气、完足句子。      一、加强语气      古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语气词用在句末时具有增添口气的功能,不同的语气词在相同的句子中增添的口气可以是不一样的,也可以是一样的。不用这些语气词时,由于其他词语、句式、句类和语调的作用,句子本身就可以表示一定的语气,一旦用了这些语气词,隐含的口气便进一步凸显出来。   1 加强肯定的口气。这一类语气词主要有“也”、“耳”、“乎”、“哉”。   (1)也。例如:   ①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史记?留候世家》)   ③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荀子?劝学》)   “也”用在这三个句子中均是增添了“肯定”的口气,分别对①句中所叙述的情况、②句中的原因、③句中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肯定。   (2)耳。“耳”是“而已”合音所产生的一个语气词,用在陈述句中给句子增添了肯定的语气。例如:   ①历阳侯范增目: “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3)乎。例如:   ①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④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这四个句子都是反问句,反问的语气主要是由前面的“何”、“岂”、“不亦”来承担了,“乎”主要是增添了说话人对自己的意见持非常肯定的口气。‘   (4)哉。与“乎”一样。用在反问句中,本身并不是反问语气的主要承担者,主要任务是给句子增添一种肯定的口气。例如:   ①岂人主之子则必不善哉!(《战国策?赵策》)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③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缪哉!(《史记?项羽本纪》)   2 加强委婉、商量的口气。主要有“也”、“乎”两个,当它们用在祈使句末尾时,如果去掉它们,句意也是完整的,但口气较生硬。用了它们,句子增添了一种委婉、商榷的口气。例如:   ①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③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战国策?齐策四》)   ⑤愿君顾先王之宗庙,故返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四》)   3 加强提醒的口气。主要有“矣”、 “尔”、“焉”。例如:   ①哙曰:“此迫矣!臣请人,与之同命!”(《史记?项羽本纪》)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③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日:“死矣盆成括!”(《孟子?尽心下》)   “矣”用在上述句子中,主要作用就是以引人注意的口气把已出现的、或必将出现的情况告诉别人,提醒别人注意。与此相同用法的还有“尔”、“焉”例如:   ④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论语?乡党》)   ⑤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⑥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4 加强显然的口气。这一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