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炎症免疫反应药物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影响炎症免疫反应药物解析

 影响炎症免疫反应的药物 南通大学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陈霞 概述 炎症与免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影响炎症免疫反应的药物是指对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对免疫反应具有抑制、增强或调节作用的一类药物,又称抗炎免疫药,主要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炎症和免疫的内在联系 炎症和免疫是机体对异物的两种不同反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两者相互重叠,不可分割。炎症和免疫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抗炎免疫药理学   (基础生物医学学科分支) 。 炎症和免疫涉及了许多共同的细胞类型、化学介质与发病机制         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启动虽是特异的,即由T淋巴细胞、抗体或B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靶细胞或组织的一种抗原开始,但其后激活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其释放的介质、甚至细胞因子本身的作用均无免疫特异性。一般认为,抗体与组织中抗原相互作用,主要募集中性细胞,导致急性炎症反应;组织中抗原使T淋巴细胞激活,主要募集T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引起慢性炎症反应。 非免疫性炎症反应也可能继发免疫性反应        引起非免疫性炎症反应的刺激物都是无抗原性的,如各种物理刺激和某些化学物质(油脂、简单多糖等)。较轻度的刺激只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首先是出现血管的改变和吞噬细胞的渗出和聚集,然后是由炎症细胞产物引起的一系列二次反应。由损伤和死亡的炎症细胞所释放的溶酶体酶、氧自由基、前列腺素、趋化因子、组胺等可引起二次反应。这些物质还可再启动激肽类、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则更加剧炎症反应。如果某些刺激物质(如射线、紫外线等)能改变机体的正常组织成分,使其出现新的抗原决定簇、成为自身抗原的,则继发免疫学反应。 细胞因子在炎症免疫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从时间上看,最初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和血小板逸出,接着是中性粒细胞靠边、壁立,由增宽的内皮细胞间裂游出,然后是单核细胞穿出微静脉壁,进入炎症区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单核细胞成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都是合成释放细胞因子的主要细胞。细胞因子在使炎症反应加重、修复或慢性化上,均起重要作用。按细胞因子来源不同,细胞因子可分为两大组,一组主要为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包括IL-2、IL-4、IL-10、IFN-r等,一组为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包括IL-1、IL-6、IL-8、TNF-α等。 炎症和免疫在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过程,故单独应用抗炎药或免疫抑制药或免疫增强药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疗效均不理想,长期应用还可能加重病理过程。研究开发应用既有抗炎活性又有免疫调节活性的药物即抗炎免疫调节药将是抗炎免疫药理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按药理作用特点将抗炎免疫药分为: 非甾体抗炎免疫药 (non-steroidantiinflammatory-immunitydrugs,NSAIDs) 甾体抗炎免疫药 (steroidanti—inflammatory-immunitydrugs,SAIDs) 疾病调修药 (diseasemodifyingdrugs,DMDs)。 非甾体抗炎免疫药主要用于一些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对症治疗。 甾体抗炎免疫药即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和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疾病调修药分为免疫抑制药、免疫增强药和免疫调节药,对炎症免疫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疾病调修药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又分为化学药物、中药和天然药物以及生物制剂等。 一、非甾体抗炎免疫药 此类药按化学结构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和其他有机酸类。各药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但抗炎作用却各具特点。 根据其对环氧酶(COX)、脂氧酶的作用强度分为COX抑制剂、COX/脂氧酶抑制药。 根据对COX作用的选择性分为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如低剂量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美洛昔康、 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 历史回顾 1763年:Stone描述爆竹柳皮浸出液治疗发热和间日疟 1860年:合成了水杨酸 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Hoffman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1952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NSAIDs名称 1960年:吲哚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上市 1971年:John 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产生减少。随后相继推出了丙酸类(布洛芬等)、苯乙酸类(双氯芬酸)、昔康类(吡罗昔康),不同剂型的开发也相继进行。 1991年:Herschman等用分子克隆技术证实了COX有两种同工酶 1998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制 剂相继诞生了 ?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