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手错觉拥有感研究的试验范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PDF

橡胶手错觉拥有感研究的试验范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橡胶手错觉拥有感研究的试验范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Vol. 27, No. 01, 1–1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9.001 橡胶手错觉:拥有感研究的实验范式及其应用* 1 1,2 3 2 赵佩琼 陈 巍 张 静 平贤洁 (1 绍兴文理学院社会行为与发展科学研究中心) (2 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 绍兴 312000) (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 杭州 310018) 摘 要 橡胶手错觉是一种健康个体将非肉体的假手视为自己真实身体的一部分的体验, 这种错觉可以通过 同时轻刷被试面前可见的橡胶手及其不可见的真手而产生。橡胶手错觉已成为一种研究身体拥有感的重要范 式, 其产生机制可以分为“ 自下而上的认知匹配”与“ 自上而下的认知匹配” 两种加工方式。前者涉及视觉与触觉 刺激的同步性; 而后者涉及被试心中预存的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 包括真假手之间模态特征、位置空间的相似 性) 。综合上述证据, 身体模型假说与个人边缘空间理论进一步为拥有感产生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整合两种加工 方式的解释。橡胶手错觉范式已经被用于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特殊被试病理分析、错觉产生和心理特质之 间的关系, 以及神经外科和术后恢复上。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范式本身的拓展,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高 身体模态的仿真效果, 利用橡胶手拥有感的易感性作为筛选与预测身体意象障碍疾病的指标。 关键词 身体自我; 橡胶手错觉; 拥有感; 自主感; 本体感觉; 多感觉整合; 虚拟现实 分类号 B842; R395 当手指交叉(触摸一个物体) 时, 一个物体似 于从实验或理论上关注“身体如何因果性地影响 乎变成了两个, 但我们否认这是两个物体, 因为 认知活动” 以及“身体是理解认知的必要条件”等 视觉比触觉更权威。然而, 如果触觉是独立的, 我 等主题(Glenberg, Witt, Metcalfe, 2013) 。近期, 们实际上应该将一个物体宣称为两个。 融合第一人称(first-person) 与第三人称(third- ——Aristotle, 公元前 384−322 person) 的视角来考察具身主体(embodied subject)  的体验或“ 具身感” (the sense of embodiment) 1 引言 (Carruthers, 2015)吸引了更多心智哲学家、心理学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William James 的《心理 家、认知科学家、神经科学家的目光(周爱保 等, 学原理》, 再到 Gibson 的知觉心理学理论, 众多 2013; Braun et al., 2018) 。有学者指出, 如果没有 的心理现象及其解释不断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事 具身体验的身体自我(bodily self)或身体自我觉知 实:身体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对象, 我们不仅 (bodily self-awareness), 个体很难能感受到自身 不断地通过它接收外部信息, 而且还有通达它的 的心智活动, 而正是这种体验促进了对自我的知 内部通道。伴随以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觉, 进而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Balconi 运动为代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second-generation Bortolotti,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