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城新加坡兼容并蓄好例子背景1819年-HarbourBusiness.PDFVIP

花园城新加坡兼容并蓄好例子背景1819年-HarbourBusiness.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花园城新加坡兼容并蓄好例子背景1819年-HarbourBusiness

花園城市:新加坡兼容並蓄好例子 背景 1819年,當新加坡仍是一個小港口,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到此為東印度貿易 公司(East India Trade Company)建立業務。其後,英國人發現新加坡的海港得天獨厚, 水深廣闊、天然保護屏障,十分適合當時的蒸汽輪船停泊,令新加坡在短短數十年間, 由一個小小的轉口城市搖身一變,成為遠東地區重要的貿易港口,直至爆發第二次世界 大戰前,其重要地位仍然與日俱增。可是,戰後全球商貿萎縮,令新加坡本來欣欣向榮 的經濟一蹶不振,自給自足頓成奢望,更要面對失業率高企、房屋短缺,及土地和原油 等天然資源嚴重不足。 其後,在李光耀領導下,政府訂立一系列策略,挽救萎靡的貿易收益,當中包括提升新 加坡的地利條件,「重整生活空間和工商業用地的規劃,並為連接都市日常生活環節而 建設的運輸系統。」 1 過程 1960年代,新加坡政府通過《土地徵用法》,在公眾利益大前題下,賦予政府權力,強 制收回私人土地,給予政府在籌劃都市化藍圖時中央集權,掃除阻力。新加坡房屋發展 局(HDB)建議推行「為新加坡地理形勢換上全新面貌,配合政府要把新加坡打造為高效 率的現代化大城市」2 ,以及「在下一世紀前發展新加坡成為赤道帶首個經濟發達城市」 3 。可是,有關當局沒有為實現這套鴻圖大計訂下完整步驟,而新加坡房屋發展局 、新 加坡市區重建局(URA)和裕廊鎮管理局(JTC)等負責計劃的政府機構之間欠缺協調,各行 其是。 1 Peggy Teo, Brenda S. A Yeoh, Ooi Giok Ling, Karen P.Y. Lai. Changing Landscapes of Singapore (Mcgraw-Hill Education (Asia), 2004.) 2 Richard Marshall. Emerging Urbanity: Global Urban Projects in the Asia Pacific Rim. (Spon Press, 2003) 3 Ooi Giok Ling and Kenson Kwok. City and the State: Singapore’s Built Environment Revisit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到了1980年代,新加坡政府採取一貫由上而下的計劃模式發展新加坡,不少發展計劃在 訂立前,未有諮詢當地社會各階層或私營團體,導致這些發展計劃完成後不能反映當地 特色,另一方面,「原本為了當地人而設計的環境規劃,完成後的外觀卻與當地景觀格 格不入,這就是本末倒置。」4 這種過份注重實際的發展方法忽略環境保護,破壞不少具新加坡特色的景觀,而隨著這 些新加坡獨有的古蹟消失,遊客到臨新加坡的興致大減,引致旅遊業收益顯著下降,令 新加坡再度陷入經濟衰退,不過今次是自己一手造成。 幾十年來發展新加坡計劃的全程失誤,為避免惡果繼續浮現,政府隨即實施多項期待已 久的改革。到了1980年代末,新加坡的市區發展計劃以綜合正面、協調得宜見稱。而隨 後為了配合社會需求多元化及全球要求,政府亦逐漸改變其發展的方式,在1989年,政 府容許私人機構參與,提交別具一格的市區發展計劃。 新加坡河 新加坡政府部門間緊密協調成功的其中一個例子,是新加坡河清理工作。 殖民統治期間,亞洲人(或殖民地政府貶抑的「Asiatics 」)禁止踏入新加坡景色最怡人的 海濱長廊,當地政府歐洲籍官員及其家屬的生活環境寧靜、氣氛莊嚴及井然有序,而亞 洲人被安置的房屋,多沿著新加坡河畔而建,生活環境則截然不同,市聲喧擾、不拘小 節,卻充滿活力。 1960年代,一度被譽為新加坡之源的新加坡河遭受嚴重污染,跟大溝渠無異。新加坡河 沿岸居民和商販均認為魚兒難以在這道河流存活。後來,在新加坡環境部統領下,展開 由多個部門合作進行的新加坡河的清理工作於1978年開始,為期10年。由於需要安置河 畔的居民、小販、家庭手工業,甚至養豬場,HDB 、URA及JTC等政府機構亦有份參與。 4 Peggy Teo, Brenda S. A Yeoh, Ooi Giok Ling, Karen P.Y. Lai. Changing Landscapes of Singapore (Mcgraw-Hill Education (Asia), 2004.) 今日,河道的生態環境已大致復元,生機勃勃,在新加坡河兩旁,豪華酒店、餐廳食肆、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