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虹鳟鱼病害防控方法研究-本溪
本溪市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方向探讨
孙兆旭
(本溪市水利学会)
摘要:本溪市位于辽东山区,冷泉资源丰富,养殖冷水鱼条件优越,近年来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规模,带动了辽宁地区的养鳟事业。本文阐述了本溪地区冷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并对今后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冷水自然资源概况
本溪市位于辽东山区东部,境内山峦叠嶂,植被茂盛,山涧溪流纵横交错,构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景观,辽河流域的支流太子河即发源于此,冷泉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常年水温在2℃—20℃,流量为0.02㎡/S的冷泉有80多处,总流量达20m3/s。另有山谷型的低温小水库20余座,表层水温最高24℃,水库底排水在20
二、冷水鱼产业发展历史
冷水鱼养殖在本溪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1979年,全国第三家虹鳟鱼养殖场在本溪市南芬区思山岭乡杨木沟村建成投产,它曾是我国养殖虹鳟最早的场家之一,被评选为国家级虹鳟鱼良种场、辽宁省地方龙头企业、鲑鳟鱼养殖标准化示范企业,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在其带动下,本溪地区虹鳟鱼养殖场(户)已达到200余家,遍布全市两县四区的12个乡镇,30个自然村。冷水鱼作为一个具有山区特色的养殖品种已经在本溪大面积推广养殖,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得到了国内水产行业的认可和重视。
我市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目前平稳发展的历史时期。第一阶段是引种保种试验养殖阶段(1978年—1990年);第二阶段是小范围推广养殖阶段(1990年—2000年);第三阶段进入大面积推广养殖阶段(2001年至今)。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虹鳟鱼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日趋成熟,产供销体系日臻完善,形成了冷水鱼养殖产业链,已由本溪地区延伸到辽阳、抚顺、丹东、风城、葫芦岛等地。现2家企业被评为省级虹鳟鱼良种场,六家养殖场被授予农业部、省的鲑鳟鱼养殖示范基地,先后成立了六个冷水鱼养殖合作社及养殖协会,产品远销至北京、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北、山西、四川、甘肃等地。其中虹鳟鱼作为一个优质品牌,成为辽宁渔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农村增收、农民致富和菜篮子工程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三、冷水鱼养殖现状
(一)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和养殖规模
本溪是我国冷水鱼养殖的主要产区,其产业规模、产量、养殖技术水平等均属国内领先,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全市现有冷水鱼养殖水面近40万m2,年产量300多万公斤,开发利用冷泉资源40处,流量近10m3/s。同时,利用河水(夏季水温最高不超过24℃)及水库底排水、水库密封罐等多种方式养殖冷水鱼,均取得了理想效果。近年来,个体养鳟业发展迅速,养鳟户数和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小规模养殖场年产0.15万—0.3万公斤;中等规模年产1万公斤—2万公斤;大型养殖场年生产量在3万公斤以上。生产方式由单一的商品鱼养殖扩展到苗种繁育、养殖生产和初级加工。养殖品种由过去的道氏虹鳟一种发展到美国道氏、日本金鳟、硬头鳟、大西洋鲑、银鲑、王鲑、北极白点鲑、细鳞鱼、哲罗鲑等多个
(二)生产方式
目前,冷水鱼养殖类型有冷泉水、山涧溪流水、河水和河水与冷泉水混合水的流水池养殖类型,有水库底排水低温塘坝养殖,有水库散放和网箱养殖,有水库密封罐养殖,有常年四季生产,也有季节性养殖生产。经营方式也增加了旅游垂钓、活鱼运输等模式。经营体制上有个体户自主经营、联户经营、承包经营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冷水鱼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三)生产量及经济效益
全市每年可生产虹鳟鱼、金鳟鱼等冷水性鱼的发眼卵1000多万粒,生产苗种500万尾,生产商品鱼300万公斤,生产大规格三文鱼,王鲑、银鲑、鲟鱼等达50万公斤,年生产总值上亿元。生产者的年纯收入都在数万元,高的达到50万元以上。
四、冷水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量和效益出现反差
近年来,冷水鱼生产量大幅度提高,销售市场却没有同步扩大,曾一度出现了产品滞销,特别是大多数养殖户的商品鱼上市时间集中,许多养鳟户因急于出售而降价销售,据调查,1990年以前的虹鳟鱼每公斤40多元跌至每公斤14元—16元。公斤利润由20元左右跌至二元左右。尽管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产值和利润总额也有所增加,但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人均劳动生产率和效益没有明显提高。养鳟的投入产出比由1:2—3下降至1:1.3左右,有的场家只能维持收支平衡,个别养鳟场甚至出现亏损,由于市场滞销和养鳟生产者的收入下降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养鳟生产者的积极性。
(二)可利用水资源的利用率偏低
目前已经利用的冷泉水占总量的58%,尚有42%的可供开发的冷水资源未开发利用。有的单位面积产量偏低(每m2水面的生产量不足5kg),低于集约式养鳟的正常水平。
(三)由于品种老化等因素致使虹鳟的优良性状不明显
一些小型养殖场为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