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明宝钞失败原因剖析
大明宝钞失败原因剖析
[摘 要]大明宝钞从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起,其购买力迅速下跌,终成废纸。究其原因,主要有:国家基于财政开支所需,不控制发行量,无限制滥发;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发行大明宝钞的制度;大明宝钞只是依赖政府的信用为基础,而未有建立准备金制度;伪钞充斥其间,破坏了货币流通领域的正常秩序四个方面。
[关键词]明代;大明宝钞;失败
学术界对明代大明宝钞失败的原因的研究,史学界向来比较关注,研究论文和专著已出多篇部,主要成果有:彭信威(1)《中国货币史》,主要侧重于纸钞制度及其购买力的分析。赵轶峰(2)《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认为明初推行官钞“可以把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控制在封建国家手中,进而掌握社会经济脉。这是明初货币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千家驹、郭彦岗(3)《中国货币史纲要》,侧重于对整个中国历史上的货币的种类及其演变的述论。王玉祥(4)《明朝钞法述论》,亦认识到“明朝实行钞法,从统治者主观上讲主要是为了聚敛财富”。赵善轩、李新华(5)《重评“大明宝钞”》,则从“宝钞的设计及制度已存在先天性的缺陷”方面来探讨其失败的原因。李曰强(6)《明初币制改革初探――兼论大明宝钞在明初的积极意义》,立意于明初币制改革的积极意义。另王俪阎《大明通行宝钞考》,李宪章《大明宝钞的钞与版》,李坚《闲谈明代纸币――大明通行宝钞》,胡振祺《明中书省印造“大明通行宝钞”》,曾昌林《大明通行宝钞纸币浅析》(7)等等,主要从文物考察的角度论述了大明宝钞。
上述,或对大明宝钞的一个方面做出了程度不同的研究,或从总体上对大明宝钞进行了探讨,但是,没有全面的分析大明宝钞失败的原因。有鉴于此,笔者对大明宝钞失败的原因再作研究,希望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深入一层、提高一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宋代民间就已有交子流通,但宋初的交子,并不属于严格定义的货币。后来,金、元两代分别继承了宋代纸币的制度,并加以完善发展。明朝建立不久,政府便想遵照宋、元以来的传统,发行纸币,作为法币流通。明太祖遂于洪武七年(1374年),设宝钞提举司一职,负责统筹印行纸币。“明年(洪武八年(1375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以桑穰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纹花栏。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8)
大明宝钞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钞票的正上方有龙形花栏的横题,题为“大明通行宝钞”。栏内上方的两旁以篆文书写,一边写着“大明宝钞”,另一边则有“天下通行”的字样。大明宝钞的最下端写着“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相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9)宝钞的中央有钞贯的图案,有十串的钞贯图案,其面值为钞一贯(一贯等于一千文钱)。五百文则画有钱文五串,其余如此类推。宝钞分别有一贯(1000文)、500文、400文、300文、200文以及100文钱,六种不同的面额。洪武八年(1375年),政府规定每一贯钞能折换铜钱1000文,又或者可以折换白银一两,而每四贯钞则可对兑黄金一两。
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及实物交易,凡是违反者皆被治罪,而告发者则以原告交易之物品作为犒赏。洪武十年(1378年),朝廷宣布实行“钞钱双轨”的制度,同时又铸造小面额的铜币,并允许历代铜钱与大明宝钞共同流通使用。按照政府的设计,百姓100文以上的交易,应需要使用大明宝钞,而100文以下则会用铜钱。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政府又加发小面值的纸币,分别有10文、20文、30文、40文、50文等五种。后来,由于禁用金、银政策的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明政府又分别于洪武十三年(1397年)、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二年(1404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元年(1426年)重申这一项政策。(10)
在国家政治权力强制执行下,大明宝钞的流通确实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稳定时期,史籍载云:“明初,钞甚通行。”(11)大明宝钞流通的稳定时期大约维持了约二十年左右,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限性条件,以及以财政为中心的明代国家货币制度中纸币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可克服性的缺陷,大明宝钞行用不久就出现贬值的情况。洪武十三年(1380年)新旧大明宝钞已有不同的购买力,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明宝钞一贯在两浙仅值钱二百五十文,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浙赣闽广等地,大明宝钞一贯仅值钱一百六十文。大明宝钞自发行起始,不足20年价值就已经急跌至原来的二成,而且一直下跌不止。宣德以后,大明宝钞更低至一贯只能钞兑10文铜钱的水平,及弘治时赐钞三千贯不过四文钱而已(12)。
大明宝钞自英宗以后,钞值惨跌,急转直下,终成废纸。正统年间,取消用银禁令。大明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