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对策.doc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对策
玉米大斑病是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的常见病害。对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侵染机制、发病症状及发病条件进 行了论述,指出利用抗病品种、改善耕作栽培环境、化学防 治、建立测报制度等措施,可以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 害。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病规律;防治对策
玉米大斑病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是我国玉米主要产 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随着抗病 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 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我国部分地区大 斑病危害有所回升。
1病原菌
该菌无性世代为大斑病长蠕孢(Helm inthospori umturci-cu mPass)。分生抱子大小为 20 P mX 1 05 u m,灰橄 榄色,纺锤形,稍弯曲,38个横膈,基细胞具凸出的脐点,萌发 时由两端产生芽管。分生孢子梗大小(79) umX (150250) u m,橄榄色,圆筒形,呈曲膝状弯曲向上,24个隔,在保湿皿中
有分生孢子。有性世代为玉米刺梭孢假壳(Trie hmetasphae riaturcica Luttrell)。在自然界该有性世代 尚未发现,但在实验室中能产生。为黑色球状假囊壳,子囊 圆筒形,具短柄,内含18个子囊孢子,通常为24个。子囊无 色透明,直行或稍弯曲,典型的子囊孢子有3隔,大小为(1 317) p mX (42 78) u m0 2侵染机制
大斑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田间玉米病残体上越 冬。分生孢子细胞可以转化为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在风力 作用下可作长距离传播,在田间由植株叶片上的病斑产生大 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传播。大斑病菌的孢子在温度1530°C 的温度、多露水的条件下发生侵染,侵染期的最适温度为 20°C。在20°C时病斑形成需5h以上的露期,病斑数随露期 的延长和接种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多。强光照抑制分生孢子 的萌发,蓝光比红光的抑制作用更强。侵染后4872h在叶片 上出现肉眼难以观察到的褪绿小点,在81 Od形成小的萎靡 病斑。病斑发育所需要的时间依温度而异,最适温度为 2530°C,低温下需要的时间较长。在潮湿的天气病斑中的坏 死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因此,玉米生长期中的中温、高温 和寡照的气候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干旱的天气则延缓它 的发生,降低流行强度。如果大斑病的流行发生在玉米吐丝 以前,则籽粒产量的损失可达50%。而当其流行发生迟,在吐 丝后6周,或其侵害仅达中等程度时则产量损失很小[1 -2]。
土壤肥力对流行强度也有较大影响。在缺钟田块施用 K C1可以降低发病程度,其作用在贫瘠的土壤中最明显。土
壤肥力低的地块因玉米生长发育不良而发病早且重。在生 育后期追施氮肥可减轻发病程度。在影响流行的诸因素中 气候条件与品种抗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强度的最重要因素。 3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可能发病,但在自然条 件下,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 危害加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 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型的梭状病斑,病斑初期 为灰绿色或水浸状的小斑点,几天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大。 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反应因品种抗病性不同而不同。 植株感病后先从底部叶片表现症状,逐渐向上扩展蔓延,病 斑呈青灰色梭形大斑,边缘界限不明显。病斑多时常相互连 接成不规则形,长度可达50 60cm[2]。病害流行年份可使叶 片迅速青枯,植株早死,导致玉米雌穗秃尖,籽粒发黑,千粒 重下降,其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影响。
4发病条件
不良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玉米大斑 病多发生于温度较低、气候冷凉、湿度较大的地区。
品种抗病性的差异
不同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差 异,感病自交系的利用和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大斑病流 行的根本原因[3]。在生产上尽量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 要一味追求产量。
不适当的耕作栽培制度
玉米大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株上或以菌丝 潜伏在病残体组织内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4]。近年 来,许多农户收获玉米后,就将秸秆弃于田中,或收获秸秆, 将秸桩和病叶留于田中,致使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田(土)中, 为病害的发生提拱了基础条件。
玉米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间作套种的玉米比 单作的发病轻。合理的间作套种能改变田间小气候,利于通 风透光,降低行间湿度,有利于玉米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 晚播发病重,玉米生长后期抗病力下降,又遇雨季,所以生长 后期比前期病重。育苗移栽玉米,由于植株矮,生长健壮,生 育期提前,因而比同期直播玉米发病轻。密植玉米田间湿度 大,比稀植玉米发病重。肥沃地病轻,瘠薄地病重。追肥病 轻,不追肥病重。离村边或玉米秸秆垛近的和地势低洼的玉 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VIP
- 处理量6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初步设计.docx
- 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理论伸长量分段汇总计算实例和应用.doc VIP
- 老年人防骗知识课件下载.pptx VIP
- 3,5-二氯-2,6-二甲基-4-羟基吡啶的生产工艺.pdf VIP
- 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系统数据接口规范第三部分数据校验规则V1.0.doc VIP
- 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系统数据接口规范第二部分:数据发布格式.doc VIP
- Unit 2 Bridging Cultures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中英语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 40-50之间离婚协议书.doc VIP
- 清华大学八字班数学分析1期中 于品(1).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