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海禁政策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康熙年间海禁政策初析

康熙年间海禁政策初析   一、康熙年间的国内外环境   1.国内形势动荡不安   1644年清军入关后,南下征伐,逐步统治中原地区。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维护王朝政治,防止沿海人民与抗清力量勾结,清王朝一直实行海禁政策,严防东南各省与台湾郑氏集团接触,“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①。顺治年间实行的“迁海令”极大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百姓生活困苦,直至1662年康熙即位,清朝社会经济逐步恢复,这一困境才有所缓解。   清军初入关中时的国内形势十分严峻,中原地区四分五裂,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占据西北、湖广,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盘踞四川、重庆,南明的弘光政权占有南京、苏浙②。为镇压各地反清势力,清政府在统治区域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打击汉族人民抗清气节。顺治二年(1645年),八旗兵攻取扬州城后残酷屠城;同年,清政府以“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S发、以别顺逆”③为由,强迫汉人剃发,如有犹豫不决或不想剃发的一律按重罪处置。这一系列民族高压政策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各地反清势力趁机联合,中原地区硝烟四起,战争不?唷?   在清军入关后的近半个世纪里,社会环境十分动荡,满蒙贵族焦头烂额、不断平叛,除武力平定外,针对台湾郑氏集团,统治者实行禁海迁界等一系列措施。康熙二十年(1681年),赵国祚率军攻入云、贵地区,平定三藩叛乱,清政府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扩大。此后清廷集中火力解决台湾问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地方官员施琅率官兵两万人、战船三百艘进攻澎湖列岛、台湾岛,郑军主力溃败,七月,郑克?u率众投降。次年(1684年),清廷设府,由福建地方官员统一管理,台湾正式回归祖国,此后的台湾直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一直由清政府直接管辖。至此,明末以来长期存在的反清势力基本消除,清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2.国际环境风起云涌   十七世纪的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动,英、法、美、俄各国先后走向近代化。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具有近代民主性质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揭开了世界革命运动的序幕,欧美各国纷纷效仿。率先步入资本主义的国家,为扩大资本原始积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落后的亚非国家被西方列强占领,成为其海外殖民地,远东的传统对华朝贡国也未能幸免,不自觉地被卷入世界殖民运动中,列强将中国周围的殖民地作为打开中国国门、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桥梁,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被破坏。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先后在东南亚占领殖民地,成立垄断性贸易组织东印度公司,不断试探、染指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3.朝廷对海洋的认识   入关后的清政府并没有立即建立有效统治,国内环境动荡不安、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国际局势风起云涌,此时的满蒙贵族对海洋的防御意识也不够强烈,只能单向地实行消极的海禁政策。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统治者才提出:“即如海防乃今日之要务,朕时加访问,故具知原委,地方督抚提镇未能尽悉也”④,要求严肃处理有关海疆的一切问题,以免日后酿成更大的灾祸。   二、海禁政策的反复变易   1.禁海迁界   明末清初,政府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商船出海贸易。顺治三年(1646年),朝廷采用刑罚的方式严禁民间百姓私自下海经商,若有走私者被抓,则“(受雇)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车并入官”⑤。由此可见,清初颁布了明确的法令条文禁止商船出海,但因连年征战、社会动荡,地方官员并没有严格落实,沿海地区人民仍可偷偷出海贸易,河道总督靳辅曾就这一问题说过:“我朝定鼎之初,商民出洋者,亦俱有禁,然虽禁不严,而商舶之往来亦自若也。”⑥这种现象在当时屡禁不止,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治者的默许。   清政府平叛内地后,将战略重心转至东南沿海,不断加强禁海力度,打击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顺治十二年(1655年),统治者颁布了多条“禁海”“迁界”法令。浙闽总督屯泰提出了明确的出海措施:颁给合法的海船执照,除有执照的船只允许出海外,其余的一律禁止通行;若有官员百姓擅自建造两桅以上的大船,私下将违禁货物带出海运往番国,一律交于刑部处罚,判其重罪⑦。清政府不仅严禁沿海地区人民与海贼结成同盟,也十分防范民间与番国的通商往来。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廷出台了更详尽的法令,规定:如果奸民贪图利益,擅自给郑氏集团输送粮食等日用物品,被官府发现后一定严加查办,从重治罪;地方保甲人员,如有私下通融、不检举的,一律处死……且不许一帆一船进入海口、亦不许一个海盗贼寇登陆⑧。   为防止沿海地区人民窝藏逃犯,彻底消灭抗清力量,清政府采取了另一项极端的措施――迁界。顺治十八年(1661年)秋,下令沿海各省人民向内地迁徙30至50里不等,不准民间私自出海捕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