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县稷王庙献殿农事木雕图初析.docVIP

山西稷山县稷王庙献殿农事木雕图初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稷山县稷王庙献殿农事木雕图初析

山西稷山县稷王庙献殿农事木雕图初析   【关键词】山西稷山县;稷王庙木雕;农事活动;农具   【摘 要】山西稷山县稷王庙的献殿前檐栏板上,保存有清道光年间的四幅农事木雕,刻画的是我国传统农事劳作的犁田、播种、碾场、扇车场景,是研究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特别是农具发展演变史的珍贵图像资料。   后稷是我国古代周族的始祖,因在尧舜时期做过农官,教民耕作,因此被后人尊为中华农业文明的始祖。我国有关后稷文化的遗迹众多,其中晋南尤盛,山西稷山县现存的多处稷王庙就是后稷文化的遗存[1]。本文论及的稷王庙,是现位于稷山县城西侧的稷王庙,由献殿、钟楼、鼓楼、大殿、姜殿等组成,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祭祀后稷的宫殿式庙宇[2]。据清同治四年《稷山县志》载:“后稷庙之在城内者,每岁四月十七日致祭。道光丙申忽遭回禄,殿宇一空。历八载至癸卯,知县李景椿捐资重建,费万金,壮丽华美,远过旧制,为一邑之巨观。”[3]现存的主体建筑即为道光癸卯(1843年)所建。在稷王庙献殿的前檐栏板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反映我国传统农事活动的场景,它们分别是犁田图、播种图、碾场图、扇车图[4]。这四幅农事木雕图对研究我国古代农耕文化很有价值,尤其是其中描绘的农具,为我国传统农具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图像资料。笔者以此四幅木雕图为对象,分析其劳作场景以及对我国农具史研究的价值。   第一幅犁田木雕,表现的是一农夫在扶犁耕田的场景,可惜农夫的头已经缺失。画面上一马一牛牵引着一具曲辕犁奋力前行,农夫右手扶犁紧随其后(封二,1)。值得关注的是牛马合犋与犁的形象。在我国古代农事活动的耕田图中,牛马合犋的图像早在汉代画像石中已经出现,如山东滕县黄家岭出土的耕田画像石中,就有牛马合犋的场景(图一)[5]。由于画像石中的图像并不清楚,过去有学者认为这种牛马合犋耕田不可能采用二牛抬杠的方式,而是牛驾辕在里面走,称为“服牛”,马拉边在外,称作“参马”,并云现在我国北方有的地区仍存有这种操作方式[6]。但稷王庙这幅木雕图证明了牛马合犋时使用二牛抬杠牵引方式是存在的,牛与马的搭配方式也与黄家岭画像石一样,牛在内,马在外。其实牛马合犋方式耕田的图像在传统年画作品中也有表现,如山东杨家埠年画中表现的这一情景[7],不同的是牵引方式用到了与犁独立的横式耕盘,然后牛马各用两根绳索牵套(图二)。   再看木雕图中犁的形制,由于牛身体的遮挡,犁辕前端与牛、马项上横杠的连接方式无从得知(由于该木雕透雕精致,立体感强,犁辕前端与横杠的连接方式应该有所表现,有待学者识之),但农夫所扶的曲辕犁清晰可辨,中间的短木柱是犁箭,与犁辕配合可以调节耕地的深浅。需要注意的是,图中的曲辕犁就是现在农家一般使用的上拱式的样式,但在图中农夫的右手把持处与牛腿之间有一略呈弧形的带状物,从放大图上可以看出它在犁辕的外侧,笔者判断应该是牵拉牛、马的缰绳。   第二幅木雕表现的是播种劳作,前面一青年躬身微向左侧倾斜,作拉耧前行状,面部微后侧,似乎在与身后的老农相呼应;后面的老农屈身,双手持物作倾倒状,应该是在向耧斗中倾倒种子,可惜老农手臂的前端及所持物均缺失,中间的耧斗也部分残缺(封二,2)。这幅木雕图是研究我国传统独脚耧的珍贵资料,特别是这种以木雕形式表现的独脚耧,恐怕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木雕表现的是条播场景,所用的农具是独脚耧没有疑问,但这种形制的独脚耧的确罕见。元代王祯的《农书》中曾提到:“耧种之制不一,有独脚、两脚、三脚之异……关以西有四脚耧。”[8]但之前我国发现的古代耧种图中,两脚耧者,如唐代李寿墓壁画的播种(图三)[9],以及王祯《农书》与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所绘;三脚耧者,如敦煌454窟耧播图与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画所绘的耧车,唯独没有发现过独脚耧。这幅木雕图中的独脚耧结构非常简单,它没有通常的耧架,而是在V形的耧架上直接附一根耧辕,在耧辕的后端一侧固定有方形的盛种器,耧辕的前端一侧伸出一横木,供人力牵引用。由于这种独脚耧结构简单,因此比较轻便,一人足可牵引。木雕中看不清耧铧的结构,而且可能由于雕刻的原因,盛种器中的种子如何下泄也没有表现出来。对普通的耧条播而言,盛种器一般置于耧架的上方,耧架后上方有扶手,扶耧者且行且摇,盛种器内的种子通过溜管从耧腿后方的小孔中泄到耧铧划过的沟中。条播之后,还会有砘车或者人工踩踏等掩埋压实程序。而此木雕图中的耧斗在耧铧的前方,笔者有些不解。这里算抛砖引玉,还有待方家释之。   第三幅木雕表现的是碾场的情景,右侧一人牵牛绕场周转,牛的右后蹄已缺失,牛肩负曲轭,身后拉一大碌碡,左侧劳作者左手似持一簸箕,右前臂残缺(封二,3)。从牛昂首奋蹄的背影可体会到画面强烈的动感。麦收或秋收都可能用到碾场,是我国传统的脱粒操作方式,从古到今一直是表现农耕生活的经典题材。山西新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