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傣族原始生态伦理观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宏州傣族原始生态伦理观剖析

德宏州傣族原始生态伦理观剖析   [摘要]德宏州傣族的生态伦理观中有对自然的尊重、人自身的尊重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导向,客观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若能够正确利用和积极引导,将有利于德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傣族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00-02   李璐(1987-),云南腾冲人,德宏州委党校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傣族是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较高文明程度的民族,它的生态伦理观作为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含于傣族的日常生活习俗中。在傣族的发展历史中有效地调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的影响,如果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利用这些朴素的伦理观念,将有利于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主要以德宏芒市傣族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德宏傣族的生态伦理观做一个基本概述,力求能把此生态观作为价值引导和理论依据,进而促进德宏州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德宏州生态环境概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总面积有11526平方公里。气候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年温差小。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农业耕地面积占全州总耕地面积的55.03%。   德宏州2012年全州总人口122.94万人。州内有傣、景颇、阿昌、德昂和傈僳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傣族约占全国傣族总人口的30%,是全国傣族聚居最多的地区,2012年全州傣族总人口354472人,主要分布在全州各县市坝区和山间河谷地带。   二、德宏州傣族的生态伦理观的概述   德宏州海拔高差悬殊很大,这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使德宏州河流瀑布较多,森林植被好,反映到德宏傣族的生态伦理观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加上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熏陶,德宏傣族对自然有一种天生的尊重和亲近,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和大自然进行沟通。一方面敬畏自然,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自身的尊重。   (一)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傣族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首先来自于“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由于原始的对自然现象的模糊认识,使人们直观感觉到人所依赖的花草树木必然与天与人之间有某种特殊的关联,但是无法作出表达。于是人们便把自己的意识行为投射到动植物的身上,赋予它们灵魂。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傣族认为“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在他们传统信仰保护下的坟林等就是当地傣族群众依靠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得以保护下来的森林资源。傣族还认为动物也是有灵魂的,不能胡乱加以伤害。在傣族的原始宗教中通常会有孔雀崇拜、象崇拜等,这就使孔雀、雉鸡、羚羊等各种珍禽异兽保存较为完好。所以,德宏素来也有“孔雀之乡”的名称。这完全得益于这一地区动植物的完好保护。所以通常在傣族聚集的地方都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此外,佛教的传入则进一步深化了傣族的生态伦理思想。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其中包含了许多佛教中积善从德、一切生命皆平等的思想。这种“平等”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同样也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所以傣族认为不能以主宰者的身份危害自然,残害生命,人应该平等对待生命,善待自然,不然现世积下的恶果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报应。因此,在傣族居住的地方纵使有大片的森林也不会任意砍伐,即便是需要建房,也要进行相关的仪式后才能少量采伐。所以,傣族村寨旁才会有茂密的竹林和花草繁茂的景象。   傣族生态伦理观中除了对以动植物为代表的自然的敬畏以外,对大自然的另一恩赐水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傣族是一个热爱水的民族,他们认为水是一种圣洁有灵性的东西,能洗去看得见的污秽也能洗去看不见的污秽和灾难。因此,每年到了傣历六月至七月,公历四月中旬傣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泼水狂欢仪式,以祈求来年的幸福和安康。在泼水节时人们之间也会相互泼水,以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尽管现在泼水的形式已经多变,但水在傣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没有发生改变。   (二)对人类自身的尊重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也存在自然为中介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对傣族生态伦理观的研究必然也涉及到人对人本身的价值伦理取向。傣族对自身的认识表现在生死观上。   生死观是傣族对生命的诞生和死亡现象的朴素认识,因此它基本的内涵必然和民族的生存相关,所以生死首先是和劳动的价值相联系的。在傣族祝福婴儿的词句中有“是女的长得像一只蜜蜂,是男的长得像一头水牛,用你的勤劳赡养双亲……织布是行家,犁田是能手”。因此,人生的义务就是从事劳动,操持家务,丰衣足食。例如傣族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勤劳的谚语:“想吃米要勤下田,想吃鱼要勤下水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