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诗歌局限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打工诗歌局限剖析

打工诗歌局限剖析   [摘要]打工诗歌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其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打工诗歌的局限主要有三:一是打工诗歌在写作内容上对苦难过分依赖并且有将苦难神圣化的倾向,过分强调了底层的道德承担和道德优越感;二是对城市的仇恨表达掩盖了底层打工者对于城市的复杂情感,也妨碍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入认识;三是打工诗歌是一种共名写作,诗人更多只是传达共识而缺乏个人对个体命运和社会时代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理解。   [关键词]打工诗歌;苦难;城市;个体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3-0080-04      中国“打工诗歌”是随着打工时代而出现的一种底层文学。打工诗歌从80年代出现以来,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的“在生存中写作”在当代中国文学界是一种异质性的写作,具有强烈的介入性。打工诗人们同其他的打工作家一起,让近2.5亿的“农民工”发声,同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甚至让文学重新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比如打工诗人郑小琼获得人民文学奖后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打工诗歌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打工诗歌由于其产生环境和创作主体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梳理这些不足与局限,有利于更客观和全面地认识打工诗歌。      一、苦难的陷阱      打工诗歌如果只能找一个关键词的话,“苦难”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打工诗歌从产生来看,即是长期生活在底层的打工者为了舒解和发泄内心的痛苦和压抑而进行的写作,所以,写苦难是必然。通过他们的诗作,读者也可以走进打工现场,看到比在其他媒体上更真实更深入的打工者的生存状态。“简陋的工棚,简陋的饭菜,简陋的生命,简陋的欲望,古铜色的脸,古铜色的脊梁,古铜色的臂膀,随处迁徙,随处用汩汩流淌的汗水让钢筋水泥和砖块以最佳的组合拔地而起。大楼封顶的日子,一群衣衫褴褛两手灰浆的人,站在城市半空遥望故乡……”刘大程《南方行吟》中的这段描述可以看作是对底层打工者轮廓的有力勾画,虽然各个打工者性别不同,姓氏各异,他们的经历和在社会中的处境却十分相近。郑小琼在《生活》中,以一种更凝炼的方式写出了打工者在打工过程中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工序的过程:“你们不知道,我的姓名隐进了一张工卡里/我的双手成为流水线的一部分,身体签给了合同/头发正由黑变白,剩下喧哗,奔波/加班,薪水……/我不知道该如何保护,一种无声的生活/这丧失姓名与性别的生活,这合同包养的生活”。当然,更令人震惊的是对于打工者受伤的描述,谢湘南的《一起工伤事故的调查报告》就是对一起工伤的记录:“龚忠会/女/20岁/江西吉安人/工卡号:z0264/部门:注塑/工种:啤机/入厂时间:970824//啤塑时,产品未落,安全门/未开/从侧面伸手人模内脱/产品。手/触动/安全门/合模时/压烂/中指及无名指/中指2节,无名指1节/属“违反工厂安全操作规程”/据说/她的手经常被机器烫出泡/据说/她已连续工作了十二小时/据说事发后她/没哭也没/喊叫她握着手指/走/事发当时无人/目睹现场”。   在打工诗歌产生的初期,这样的记录打工现场的诗歌是有巨大的意义的,哪怕更多只是告知大众真实的意义。“这是打工诗人写作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它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含义甚至超出了诗歌本身。”它见证了一个特殊时代,写出了底层打工者的生活遭遇与心灵诉求,反映了他们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苦难历程。但是,翻开今天的打工诗人的作品,大多数诗作似乎仍旧同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打工诗歌并没有太多的差别,仍旧是写苦难,并且在意象使用和情绪抒发上也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今天大众对于底层打工者的苦难通过多种途径已有相当的了解,所以纯粹以“再现打工真实”的诗歌的意义就很有限了,现在打工诗歌应该尝试走出“断指”加“呐喊”的写作模式。   当然,也有比较优秀的诗人走了这一步,比如谢湘南,关于如何写苦难,他有这样一段话:“打工生活作为一种题材来入诗,它仅仅也只能说明我们时代的部分生活在艺术这面镜子上的反映。你的生活单调枯燥,受到了很多不平等的待遇,你整天在受苦受难,这与诗歌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当你将这些生活形态转化为你自以为是的‘诗的语言和形态’(其实在普便的意义上这只是一种精神自慰),就要求别人给你更多的关注,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所以我很反对那种大大小小的所谓“苦难秀”,总是去强调自己某种“流亡”的身份,好像整个民族的疼痛就在他一个人的血液里流淌。”   从上面的引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超越单纯记录苦难的努力,试图写出对自己对苦难的认识。比如《零点搬运工》,“有人睡眠/有人拿灵魂撞生命的钟/有人游走/有人遥望月球而哭泣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