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建立公共财政预算公众监督机制可行性剖析.docVIP

我国地方建立公共财政预算公众监督机制可行性剖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地方建立公共财政预算公众监督机制可行性剖析

我国地方建立公共财政预算公众监督机制可行性剖析   摘 要 公共财政预算作为国家对公共税收运用的基本计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性文件,是保证国家政治、经济各项事务正常运转的保证。由于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存在着会利益博弈,造成资源浪费,资金效率低下,有必要对公共财政预算作出监督。现阶段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机制已取得很大发展,但各种监督机制都存在严重问题,未形成公众监督机制,也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有必要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建立有效的公众监督机制。   关键词 地方公共财政 预算 公众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地方公共财政监督现状   1.1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主体虚位――监督流于例行监督   首先,地方人大缺乏监督实权。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主要的预算监督主体,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人大缺乏监督权威,流于形式。首先,我国宪法规定,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与检察、司法机关由人大产生并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这是一种从属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而在现实中,“以党代政”现象普遍存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往往成为政府的附庸,很少就政府工作提出意见,更不用说提反对意见,在性质上沦为政府的咨询机构。在公共财政预算监督过程中,人大所发挥的作用往往遭到质疑。在预算提交人大后,一般只是走过场而已。有人就戏称地方人大在预算监督中只是“橡皮图章”,好像人大代表只会鼓掌表示通过,缺乏监督实权。其次,地方人大对预算监督流于例行监督。以我国县级公共财政预算为例。根据《预算法》规定,县级人大对本级和下级政府享有监督权,然而由于县级人大例会时间间隔较短,在市级人大会召开前,就已对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方案进行讨论,但这种讨论仅仅是就计划案而谈,并没有形成正式预算;另一方面,预算过程中专业人士缺乏,讨论时间不足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对预算监督流于例行监督,缺乏实际意义。   1.2审计部门监督有待改进   首先,审计监督权主体定位模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审计体制,审计机关隶属于各级政府部门,属于外部监督范畴。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审计监督具有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这与政府内部监督――财政监察,产生角色交叉,主体定位模糊,有时便会出现监督真空。其次,行政审计体制独立性受到限制。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审计机构在人事组织,经费拨付与行政管理方面均由本级政府部门负责,极大削弱了审计部门监督的独立性。最后,监督力度不足。地方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仅是账项审计监督。预算外的公共支出、政府负债及基础设施质量建设等未纳入监督范围;对纳入监督行列的项目,也会因审计对象不予合作、拒绝或抵制调查等行为,造成全面监督的困难,而由于监督法制不健全,被监督者也不用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审计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虚置状态,无法取得预期监督效果。   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法制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思路的建立,我国预算监督法律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当前有关预算监督的立法效力层次和权威性不高。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指定的法律不多,大多是行政法规,部门规定或地方性法令法规。其中有些规定相互矛盾,甚至与国家法律不一致。例如,在地方人大监督机构设置方面,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现有的预算监督机构全靠各地自行争取,不少地方因为地方机构编制的限制而无法设立。因此,各地预算监督机构不统一,不规范。   除此之外,由于预算监督后果的法律责任界定不清,而导致监督主体玩忽职守。官本位思想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致使预算监督成为地方政府谋取利益的工具,主要依据其意愿监督,主观随意性很大。而我国的法律却没有对此进行法律责任的明确界定,只说明因政府擅自变更预算导致失衡的,只要预算执行结果不产生赤字,就无需追究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责任。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法律责任缺位和虚化,给预算监督造成了即成的困扰。   2建立公众参与可行性分析   2.1公众参与地方财政预算的效能分析   由前述内容可知,由于地方政府“经济人”特性,其在预算过程中总会寻求实现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寻租、低效率,造成财政资金流失。但即使实现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并不等同于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往往并不能总会代表大多数人意愿,这就意味着政府会损害部分公众利益,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因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局部利益往往高于集体利益。在财政预算过程中,政府会以部门利益作为决策参量,而不顾宏观利益和全局利益。公共财政立法保护每一个纳税人的利益,而其实现就需要每一个纳税参与。财政资金来自公众,公共财政预算则与公众有直接关联性。公众是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监督的最权威的主体,也是具有最小成本的监督主体。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