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西北师范大学.PDF

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西北师范大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西北师范大学

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10) 一、学科概况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 及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等的学科。从生物学建立初期至今,生物学相关研究日益趋向 多层次、多尺度、多领域、多学科交叉,总体上体现了从生命活动的静态分析到动态 综合研究的特点。21世纪,生物学不仅在揭示生命本质的研究中将出现重大突破, 而且也将在解决人类健康、能源、粮食与环境等诸多领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3 1 19 生物学的发展大致分为 个阶段:() 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 为主的时期;(2)19世纪至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进入实验生物学时期,生物学建 立并得到长足的发展;(3)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发展的现代生物学时期。 西北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发端于1904 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博物科,1939年国立 西北师范学院设博物系,后改建为生物系;1958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植物分类研究室, 后发展为植物研究所,2000 年与生物系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为甘肃省重 点学科,其中植物学为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著名植物学家孔宪武先 生为本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朱格麟等多位专家参加了《中国植物志》 的编研工作,韦璧瑜教授研发的国家一级新药“氢溴酸高乌甲素”成果曾获国家科技 进步三等奖。本学科在西北地区有较高的学科声誉。 本学科始终坚持以地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汇集处的甘肃区域特色生 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围绕学科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形成了植物学、动物学、生 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资源生物学四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在西北寒区旱区生物多 样性研究与保护、极端环境下重要植物类群系统进化、逆境生理与适应机制、珍稀动 物保护和土壤原生动物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抗癌抗氧化成分的筛选与分子药理 学研究、区域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废弃物高值化综合利用和盐碱土壤微生物资源生态 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区域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 二、培养目标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领域 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学发展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艰 苦奋斗的作风;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献身生命科学事业,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掌握坚实宽广的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 专业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攀登生命科学 高峰和开辟新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 4.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准确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科技 论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1.植物学 (植物系统进化与多样性、逆境植物生理与发育、植物繁殖生态) 2.动物学 (土壤原生动物学、动物行为与保护生物学、动物发育与生理学)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逆境植物分子生理学,细胞与分子药理学,生物大分 子结构与功能,分子设计与生化分析) 4.资源生物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寒旱区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 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 为4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1-2年。博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制内原则 上不允许提前毕业。 至少须修满2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8学分,实践环节3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 (具体见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六、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 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具体按以下方式实施运作。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带动博士研究生的 科研工作和论文 (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撰写。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