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型猪品种资源状况变化剖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海型猪品种资源状况变化剖析

江海型猪品种资源状况变化剖析   摘要: 为了解江海型猪品种资源变化情况,查阅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出版的猪品种志相关资料及相关文献,对江海型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猪的品种数量、产地分布、群体规模、体尺体质量、繁殖性能、生产性能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由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比较结果可知,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均发生改变,江海型地方猪品种数量减少,横泾猪、虹桥猪在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未作出记载,梅山猪、嘉兴黑猪、圩猪的群体规模有所增加,其他地方猪群体规模有所减少,分布范围变小,且其地方猪的体尺体质量、繁殖性能、生产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关键词: 地方猪;江海型;资源变化   中图分类号: S828.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2-0179-03   我国是世界上猪种质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各地的地形、气候、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因此各个地方猪种各有特色,根据中国各地方猪种所处地域的不同,将中国地方猪种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1]。江海型地方猪主要分布在汉水和长江中下游沿岸、东南沿海地区及台湾省西部的沿海平原,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不仅青绿饲料供应充足,并且有大量可作为饲料的农副产品[2]。   我国猪品种资源丰富,1个品种就是1个特殊的基因库,是进行品系繁育、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和利用杂种优势的良好原始材料,同时也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素材[3]。我国在1984―1986年对全国家畜品种进行了第1次普查,并出版了《中国猪品种志》[2],该品种志对当时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猪的品种分布、群体规模、体型体质量、繁殖性能、生产性能作出记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方猪数量剧减,为保护猪品种资源使其不灭绝,农业部建立保种场,并于2006―2008年开展了全国第2次畜禽品种普查,于2011年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4],而江海型猪品种资源变化方面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比较江海型地方猪2个时期的资源变化,以了解江海型地方猪种变化情况,对江海型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数据材料分别来源于《中国猪品种志》[2]、《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4]、《中国家畜地方品种资源图谱》[5]。数据内容包括社会经济(GDP、人口数量、粮食产量、猪肉产量)、自然资源(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品种分布(中心产区)、群体规模(猪品种变化)、体尺体质量(体高、体长、胸围、体质量)、繁殖性能(乳头对数、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担?、生产性能(眼肌面积、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度)等方面。   1.2 方法   将各项数据进行整理,比较江海型不同品种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并结合江海型地区的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由于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初的经济价值不等,因此将其换算为美元进行比较。   其换算公式为   1982年:189.26元=100美元;   2008年:694.51元=100美元。   2 结果和分析   2.1 江海型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由表1、表2可知,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1世纪初江海型地区的自然条件有所改变,社会经济条件有所提高。年平均气温的提高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家畜的生长发育快;但同时高温高湿的环境对家畜食欲有较大的不利影响,进而延长饲养周期,降低饲料利用率,且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易导致家畜疾病的发生[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要求也相应有所增加,养殖方式也由原来的农户散养转变为规模化的养殖,从而使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7]。   2.2 江海型地方猪品种数量变化   通过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江海型地方猪品种的对比结果(表3)可知,江海型地方猪品种横泾猪、虹桥猪在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并未作出记载,但收录了兰屿小耳猪、浦东白猪、黔邵花猪,王林云在对地方猪的认识中曾提到,收录的这3个猪种并不是新发现的,在过去也曾有过这些地方品种[8]。   2.3 江海型各地方猪品种的群体规模与分布范围的变化   由表4、表5可知,21世纪初我国地方猪的群体规模、分布范围较20世纪80年代整体上有所减少。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丰富,且近年来对地方猪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重视,但我国许多地方猪种群体数量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9]。群体规模和分布情况的变化,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方猪群体数量下降导致其分布范围变小;另一方面如果地方猪的分布范围不变,群体数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地方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