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报任安书》共2课时学案(07鲁教必修四).docVIP

4.9《报任安书》共2课时学案(07鲁教必修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9《报任安书》共2课时学案(07鲁教必修四)

4.9《报任安书》共2课时学案1(07鲁教必修四) 导学一:创设问题、引领目标(知人论世??设疑激趣) ????问题导入一 同学们,你拜访过位于陕西韩城的司马祠吗?悬崖峭壁上的太史公祠西枕梁山,东望晋土,石桥贯通,松柏掩映,真可谓雄奇壮观芝水环绕而去,是一抹淡淡的银白;阡陌间田畴连片,更是绿意盎然举目远眺,黄河连天,苍茫无尽如果我们踩着一块块白净的大石朝上而走,过“高山仰止”牌坊,进“史笔昭世”门楼,然后就是著名的“九十九级台阶”上一级台阶,我们的崇高感就会增加一层,因为我们是在走近一个令人从骨头里敬仰的人 匾额和对联很多,还有不少题刻着诗词的碑石尤其醒目的是“文史祖宗”一额和“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联,以及郭氏沫若“龙门有奇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古,文章百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的题诗 太史公的塑像就安坐在这些匾额、对联和题词的后面老人家束高发,着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受过宫刑的人胡须会随之脱光的,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永远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河岳的男子汉!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绝笔之作,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可以说是司马迁的心灵表白,同学们,这篇文字表达了他怎样的人生追求?司马迁为何要如此抉择?对此人们又有何价值? 材料链接 1.作者信息 同学们,提起司马迁,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2.背景回放 本文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8226;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3.知识准备 李陵事件始末 天汉三年(公元前8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