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云南大学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云南大学学报

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活法”论 胡建次 [南昌大学,南昌 330031] 关键词:古代文论;活法论;发展;特征 摘 要: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活法论,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宋代为发轫和展开 期,元代为承传期,明代为深化期,清代为完善期。古代文论活法论的发展历程,鲜明地呈现出承传 阐说和对法度之论不断消解的特征。本文拟就此问题试之。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8)05-0077-09    “活法”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出现频率 髓)三个层面从前人或他人诗作中汲取养 很高的一个概念,它作为古人文学创作所 料,为己所用。三者中, “偷语”层次最 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与法度一起,成为 低,“偷意”则可能偏离诗教,惟 “偷势” 人们创建、确立自身文学体制和不断转换、 浑然无迹,化人入我,是一种值得推尚的 消解前人创作范式的内在动力及准则。活 继承创新之法。皎然的 “三偷”论,为后 法论从批评欣赏的角度润滑了文学创作的 世文学活法论的出现提供了养料。 流程,从理论创造的视域完善了文学理论 宋代,在接受前人中追求创新成为时 的建构。本文力图对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活 代的本质特征之一。此时,文学活法论开 法论予以考察。 始被明确提出并得到展开,与有法论形成 异质同构的格局。北宋前期,梅尧臣最早 一、宋代:古代文论活法论 倡导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寓含活法的思   的发轫与展开期    想。陈师道 《后山诗话》记:“闽士有好诗 者,不用陈词常谈。写投梅圣俞,答书曰: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活法思想最早凸现 ‘子诗诚工,但未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2](P269) 于唐代。皎然在 《诗式》中曾提出 “诗有 尔。’” 梅尧臣在宋人中最早提出以故 三偷”的命题,即: “偷语”、 “偷意”、 为新、以俗为雅的创作主张,他将这作为 “偷势”。他认为:“偷语最为钝贼。……其 一个普遍的审美原则加以倡导,这在宋人 次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若欲一例 诗学批评中首显活络。苏轼 《东坡诗话》 平反,诗教何设?其次偷势。才巧意精, 云:“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 [2](P205) 若无朕迹。盖诗人阃域之中偷狐白裘之手, 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苏 [1](P238) 轼针对诗歌创作中的因袭模拟及一味追新 吾亦赏俊,从其漏网。” 皎然认为,诗 歌创作可在用语、表意、取势 (指撷取神 逐奇的两种偏向立论,从创建新的诗歌体 收稿日期:2006-12-03 作者简介:胡建次,男,文学博士,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 ·77·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七卷 ·第五期              文学研究 制的要求出发,对作诗用意提出了两条原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