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浅地层下穿并行沟渠施工工艺
浅述浅地层下穿并行沟渠施工工艺
摘要:沟渠下方地层长时间浸泡的水中,隧道在下穿沟渠过程中,在水压力作用下,围岩极易掉块、坍塌、失稳,导致涌水突泥的发生。本文以实际施工为例,阐述下穿河道所采用的施工工艺。
关键词:沟渠 ,水压力 , 施工工艺
Abstract: the ditches below the water of the time mopping strata, next to wear in the process of tunnel ditch, in water pressure effect, extremely easily, collapse, DiaoKuai surrounding rock instability, lead to water gushing axon the happening of the mud. Based on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wear river unde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ditch, water press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简介
施工隧道穿越既有沟渠,且与沟渠并行,最浅部位覆土仅5m。隧道初支为内径4.1m的圆形涵洞,沟渠下部宽度5m。
地层岩性以厚层砂土、卵砺石层为主,局部地段为垃圾填埋段,具有强透水性,围岩不能自稳。沿线地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水位在隧道结构底板以下,隧洞施工不受地下水影响,但受上部沟渠内水下渗影响。施工期间已处于冬季,沟渠内表面已结冰,冰下存在流动水流。
2地表处理
施工前对沟渠进行雷达探测,探明沟渠下部地层中含水情况,做出针对性措施。
2.1 雷达探测
为查清暗涵上方是否存在水囊及空洞,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沟渠底部沿暗涵的拱顶上方布置一条雷达测线,仪器选用瑞典RAMAC/GPR雷达。勘测采用剖面连续扫描法测量加载自动叠加。扫面间隔(测点距)为0.1m。勘测中采用测距轮控制采样,并借助卷尺进行长度矫正。根据雷达探测显示,在探测区域内多处发现水囊,水囊沿沟渠走向均大于6m。
雷达探测测线布置图
检测结果:
左涵上游2+597~2+831雷达实测扫描图
右涵上游2+599~2+831雷达实测扫描图
本次雷达检测发现的异常见表
位置 起始桩号 终止桩号 水囊顶部距渠底(m)
左涵 2+700.0 2+712.4 0.9
2+738.1 2+750.4 0.5
2+780.5 2+799.1 0.8
右涵 2+622.0 2+628.0 1.5
2+687.7 2+699.7 1.4
2.2地面处理措施
将地面覆土凿开后,直接用洞内挖出的渣土进行回填(水囊先将水抽出),并预埋注浆管。注浆管采用内径Φ25钢管,管长为深度+30cm,外露30cm,管顶50cm以下预留溢浆孔,按1000×1000梅花形布置。地面采用10cm厚C25混凝土进行封闭。注浆浆液采用水泥浆。浆液注浆终压0.3MPa。
地面回填注浆管埋设示意图
3洞内处理措施
3.1 洞内超前地质探测
超前地质探测包括:暗涵主洞围岩描述和围岩类别判别常规地质探测、超前仪器现场量测、不良地质体长距离预报等超前地质预报。
超前地质探测是为防止开挖时遭遇未知的不良地质和地下构筑物而进行的超前勘探钻孔、超前仪器测试等,对暗涵主洞掌子面前方长距离范围内的不良地质体进行探测。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为:超前小导管、长导管、探孔和地质雷达测试,然后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从而对不良地质和地下构筑物可能相遇的位置进行预报。
1)超前小导管地质探测
超前小导管是按照设计要求打设的注浆导管,目的是注浆加固地层和小范围探测前方地质。主要探测下一榀前方拱顶。
2)长导管地质探测
在掌子面选定不同位置3处,采用5m长小导管向前方掌子面进行打设,打设深度为4m。判断前方是否存在水源。
3)洛阳铲地质探测
采用长导管探测确定前方无水后,再通过自制的洛阳铲在掌子面前方不同位置打孔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和包含物的辨别,判断前方地质情况和有无地下结构物情况。探测孔呈梅花型布置,每个探测孔深度为4m,每开挖2m对前方地质进行一次探测,要始终保持对前方地质3m的探测长度。
长导管及洛阳铲地质探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