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弦俱寂,唯一高音反思质性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众弦俱寂,唯一高音反思质性研究

────────對話與回應─────── 《性別議題與社會改變》 眾弦俱寂,唯一高音?反思質性研究 林耀盛 康拉德名小說《黑暗之心》的主軸度,映射著船隻航向大海的核心,猶如探 測人性的暗沈底面。當船隻通到地球最末端的安靜水路,陰沈地在一片黯鬱的天 空下流動著,似乎通到一處無限的黑暗中心,卻也弔詭地隱指蒼茫天地間的光明 所在。藉由「黑暗之心」的隱喻式航行,考察近年來台灣的社會人文科學界歷經 所謂「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眾聲喧嘩、天昏地暗般地爭議與檢討之後,雖 說不同陣營在研究方法上仍有差異的主張,但在知識論上採取多元典範的路數, 可說已無太大異議。只是,眾聲喧嘩後的散場沈寂,論辯生態是歸於黑暗大陸時 期,等待彷如無爭執的、有秩序的伊甸園的降世救贖;抑或得以斬斷現代理性啟 蒙方案未竟的依附鄉愁,顯象長春花園裡的眾神的異質發聲,值得持續、密切地 觀察與注意。 就在馮朝霖、簡楚瑛兩位教授所指稱的「後—主義」(postism )時代下,《應 用心理研究》因著會議論文的重新審查、修改與出版,於第十二期推出「質性研 究:理論與實作對話」專題,收錄五篇論文,示範理論層次與社會實踐接合的可 能性,可說向熱戰過後,略顯靜默的多元研究典範對論,注入一股活水。其中, Rainer Kokemohr 教授提出「參照推論分析法」,並藉由傳記研究為案例進行討論, 揭示社會的發展是經由個人的意義建構而發生與實現。此文與丁興祥教授、賴誠 斌先生對心理傳記學的示演、評介與省思的論文並置閱讀,可以發現傳記研究的 正當性,在於積蓄著拓邊史性心理學的豐富產能。至於汪文聖教授針對晚近本土 心理學研究陣營挪用詮釋現象學方法論的狀況,提出詮釋循環式的思考與梳理, 而後以Clark Moustakas 所提供的現象學方法論為路引,嘗試展示填補汪教授認為 的,本土心理學研究者對於從敘說的描述、到本質意義的構成間,所缺乏的具體 可循之步驟。 此外,熊同鑫教授則以自我經驗的回憶與陳述,揭露其與生命史遭逢的起伏 心靈旅程。陳淑芳教授則以研究團隊的方式,透過現場的參與式觀察及反省民族 - 1 - 誌的應用,描繪角色置換實習對「學習成為老師者」專業生涯發展的可能成效。 熊教授與陳教授的論文,可說是具現「自然式的研究典範」,即研究對象的實體建 構與推廣,無法脫離其置身的時間與脈絡而發現意義,自然式典範就是回到研究 脈絡進行研究的方式。 由此,本期的五篇論文,無論作者的學術專業背景是來自哲學、心理學或教 育學,無論其所選擇的論述對象是以生活傳記分析、心理傳記學、詮釋現象心理 學、生命史學或民族誌為討論範例,卻都相當程度地回向人類自身的心靈深處, 進而在深層的生命結構裡,照見一種認識人類自身的實作邏輯之操演策略。 或許,對於哲學或教育學的領域來說,採取質性研究法似乎是一項殆無疑義 的取向,故可逕行理論層面與實作層次的對話、合作與溝通。但從心理學的場域 而言,在談論理論與實踐落差間的議題時,可知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存有爭論的 脈絡可循,故仍有一些話語可以述說。因之,本文的回應軸線,主要從筆者的心 理學背景出發,約略補充、梳理該專題較少論及的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的爭論所 啟動的思考與想像,並顯示啟蒙運動對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可能意義。 科學觀:一種敘事的方式 真理是西方哲學史上的古老概念,真理源於古希臘的aletheia ,原意為去蔽、 展現、揭示。真理並不意味著關閉,而是指開放,指開放自身的活動(嚴平,1997)。 在Gadamer 那裡,尋找真理大道的方法,是回到「前科學」(pre-science )時期, 他認為「隱藏」是真理的特性,所以,人們通過各種對話,就參與到真理之中。 然而,啟蒙運動後的必然限制的真理觀,走向主客對體的大寫真理(Truth ),以 西方自然科學為圭臬的理性通則,成為真理的(唯一)典範,「科技真理」與「客 觀實在」就這樣悄悄地劃上等號,我們的生活世界裡,逐漸失落、遺忘了人文科 學的真理遺產。 誕生於 1900 年,見證一世紀的百歲人瑞大哲 Hans-Georg Gadamer ,在詮釋 現象學上,重新提倡「修辭」(rhetoric ),他認為修辭是思考架構裡除了邏輯之外 的另一選擇,其功能表現於剎那間,掌握住行動者具體情況的多面性(陳中芷,

文档评论(0)

tangzhao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