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豫剧与黄梅戏的比较看地方戏的发展趋势.docVIP

从豫剧与黄梅戏的比较看地方戏的发展趋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豫剧与黄梅戏的比较看地方戏的发展趋势.doc

从豫剧与黄梅戏的比较看地方戏的发展趋势 【 】在我国众多的地方戏中,豫剧和黄梅 戏脱颖而出,跻身于中国五大剧种之列,且都在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剧与 黄梅戏流行区域一北一南,唱腔有很大的区别,但是 它们成为众多地方戏中的翘楚,必然是遵循了艺术发 展的共同规律,顺应了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我们可 以通过比较豫剧与黄梅戏的繁荣兴盛的原因,来探讨 以豫剧和黄梅戏为代表的戏曲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际 操作的办法,从而让戏曲这种传统文获得更加健康的 发展,更加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豫剧;黄梅戏;地方戏;声腔 J825 A 1007-0125 (2015) 08-0004-05 戏曲艺术的成熟在中国发生得比较晚,以元杂剧 和元末南戏作为成熟的标志。元代杂剧和南戏一北一 南,各有不同的体制和风格。元杂剧在元代的舞台上 活跃了百年左右,就渐渐衰落了,而它的衰微和南戏 的逐渐成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到了明代,杂剧大 多成了文人抒情的案头之作,而南戏进入明代后逐渐 演变为传奇剧。传奇剧本体制更加规范,格律更加严 谨,剧情更加复杂。明代传奇剧具有四大声腔系统, 即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从明中叶到清 初,昆曲因唱腔优美和剧目丰富,在剧坛占有几乎压 倒一切的优势。从康熙末至乾隆朝,地方戏似雨后春 笋,纷纷出现,蓬勃发展,以其关目排场和独特的风 格,赢得观众的爱好和欢迎,与昆曲一争长短,出现 花部与雅部之分。经过“花雅之争”,雅部昆曲最终衰 落下来。在众多地方戏中,豫剧和黄梅戏等剧种脱颖 而出,跻身于中国五大剧种之列,且都在2006年被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剧与黄梅戏 流行区域一北一南,唱腔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成 为众多地方戏中的翘楚,必然是遵循了艺术发展的共 同规律,顺应了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当然,在这个 文化艺术多元化、农村城镇化加快的大时代背景下, 戏曲总体上有走向衰微的趋势。此文试图通过比较豫 剧与黄梅戏的繁荣兴盛的原因,来探讨以豫剧和黄梅 戏为代表的戏曲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的办法, 从而让戏曲这种传统文化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更加 富有生命力。 一、地方戏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广泛的地域传播 地方戏从地方兴起,必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而广受欢迎的地方戏往往能突破地域的限制走向更广 阔的天地。这与戏曲本身的特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同时也与欣赏者的审美观、价值观等有着不容忽视的 联系。豫剧和黄梅戏流行的主要区域一北一南,它们 个性分明,之所以能广受观众的喜爱,应该说主要是 由于它们的风格和内涵适应了不同地域文化的需求。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也有高调、河南讴、靠山 吼等称谓,顾名思义,豫剧乃因流行于河南,而河南 简称豫而得名。根据声腔的不同特征,豫剧又分为豫 东、豫西、祥符、沙河等四大地域流派。后来这些地 域流派逐渐融合,彼此间的差异渐趋消失。声腔是地 方戏曲的灵魂。豫剧以唱腔铿铺大气、抑扬有度、行 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而著称;尤 其是塑造人物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凭 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豫剧的整体 风格,慷慨悲歌,粗犷豪放,大体上可以用‘如悲如 泣’来形容。其张正义、斥奸人、表冤屈、诉衷情, 往往或昂扬迸发,或低徊悲切,或怒不可遏,如骤然 出鞘之剑;或哀不能堪,如声声抽咽之丝。高亢激越, 朴实动人,让听者观者心中极大震动,艺术感染力极 强。” [1]豫剧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己遍及豫、 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 湾等16个省、市、自治区,共有220多个专业表演团 体,其中外省约占一半,仅从剧团数量而言,豫剧己 登上全国剧种榜首。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安徽省的主要 戏曲剧种。黄梅戏的正式命名是在1952年,在这之前 它有很多别称,如“黄梅调”,这是黄梅戏历史中运用 最广最久的一个别名。此外还有“采茶调”“采茶戏” “花鼓戏” “皖剧” “徽戏” “怀腔” “汉剧”等。黄梅 戏的众多别名反映出了黄梅戏发展过程的曲折和艰辛, 也反映出了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与古老的昆剧相比, 黄梅戏是个年轻的地方性剧种。它在解放前还是一个 “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剧种,但解放后发展极其迅速, 影响地域极为广泛,一跃而成为“五大剧种之一”,受 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源于黄梅戏自身的文化定位, 即黄梅戏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所呈现出的最基本的性质 和文化特征。黄梅戏好听、好看、好懂,她以抒情的 格调,表现民俗民风民情,抒发人民大众的疾苦和欢 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色。金芝在《黄梅之乡 话黄梅》中谈到黄梅戏的特色:“田园牧歌的风采,小 桥流水的风光,朝霞初露的色调,欢吟浅唱的韵律, 人生絮语的情味,民间智叟的机趣__是这些融汇而 成的和谐的诗。她是轻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