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杨时教育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杨时教育思想

浅述杨时教育思想   摘要:杨时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上承二程,下启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家,其“程氏正宗”、“闽学鼻祖”之地位早已为历代学者所公认,但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本文就其教育思想中的主要论点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杨时 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   杨时(1053-1135),字中立,人称龟山先生,福建将乐县人。史载其“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1]。宋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第,授汀州司户参军。“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1]杨时得知情形,遂辞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1]。从此,他潜心研习理学,成绩优异,与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并称“程门高弟”。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1]足见程颢对杨时学术思想的肯定,同时也可以看出程颢对自己弟子宣扬自己的学术思想寄予厚望。程颢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投于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史载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1]成语“程门立雪”讲的就是这次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当时,杨时已40多岁,且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他仍不骄不躁,勤奋好学, 终于学得程氏理学的真谛。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学的兴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世称为“闽学鼻祖”。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近年来,随着杨时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杨时思想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但集中论述杨时教育思想的文章却不多。本文就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做一简要分析。   一、 教育的目标旨在学为“圣人”   杨时十分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学为圣人,所谓“古之学者以圣人为师,其学有不至,故其德有善焉,人见圣人之难为也,故凡学者,以圣人为至,则必以为狂,而窃笑之。夫圣人固未易至,若舍圣人而学,是将何所取则乎”[2]。因此,学者必须“质诸圣人”。在杨时看来,学者虽然与圣人之间,因“所造不同”,其距离也有不同的差别,但必须要有“学以至圣”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要付诸行动,这样才能不枉费为学。就学者而言,开始都要以学以至圣为为学开端,至于能否学以至圣,这就要看不同的人所付诸的不同的实际行动来衡量。杨时还引用《论语》中的话说,“为仁由己尔,何力不足之有”。意即只要努力学习,都是可以达到学以“至圣”目的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杨时所讲的圣人,只不过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抽象模式,学以至圣也仅仅是要是人们努力去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为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提供人才,这也是当时社会的现实造成的,其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进而,杨时反对学习以考分为目标,而强调学习主要是要学会做人。他曾说:“谓学校以分数多少校士人文章,使之胸中日夕只在利害上,如此作人,要何用!”[3]此观点正好也论证了当今学校教育大都以分数论好坏、论英雄的弊端。   二、教育的内容皆为“四书”、“六经”   史载程颐“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4],杨时在其教学过程中,对程颐的这种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挥。   杨时认为,《六经》记录了圣人的思想言行,因而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学者只有以六经之所指方能渐入圣学门户。在《送吴子正序》一文中,他指出:“六经,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政治之成法也。其文自尧舜历夏、周之季,兴衰治乱成败之迹,捄敝通变因时损益之理,皆焕然可考。网罗天地之大,文理象器,幽明之故,死生终始之变,莫不详谕,曲譬较然,如数一二,宜乎后世高明超卓之士,一扶卷而尽得之也。”[5]他认为《六经》中自有妙理,强调要把“四书”、“六经”作为教学内容,取舍标准为是否有益于后世之治。不仅如此,杨时还主张学以致用,他以《六经》为教育准绳,在为官任政上,也处处以《六经》为准绳,以仁政为信条,身体力行;在君臣关系上,他强调君臣应同心同德,以诚相待,和谐共事,共同治理国家;在臣民关系上,提倡施仁政,主张“今日之事,当以收人心为先”[1],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在担任地方官的四十多年中,为民请命,为国分忧,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是一个深得士民敬戴的官员。在浏阳、萧山、余杭任职离任后,都有百姓为其画像建祠祀奉。在蔡京、童贯集团当政期间,朝廷享乐,吏治腐败,暴政虐民,社会动荡不安。对此,杨时在讲学中或在与师友的交往中,就常常对此揭露和批判,曾说:“今天下上自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事,而未有以救之”[6]。面对蔡京等人的奢侈荒淫,他大胆弹劾蔡京是“蠹国害民”。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贵,据理直言,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   三、修身的方法皆在“直”与“思”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