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守护人张锦秋,梦回唐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宝守护人张锦秋,梦回唐朝   她把毕生心血都给了西安,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大唐芙蓉园、钟鼓楼广场、唐艺术陈列馆、陕西省图书馆等建筑设计都出自她的手笔。有人说:“在西安,想躲开张锦秋是不可能的。公共汽车跑了两站,犄角旮旯一拐弯就遇见了‘张锦秋’。”      随着《国家宝藏》节目的播出,这位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才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古典园林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1936年,张锦秋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书香门第,父母皆从事建筑行业,姑妈张玉泉更是当时杰出的建筑师。少年时代的张锦秋酷爱文学作品,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18岁那年,父亲温和地劝说她放弃了文学梦。她的理科成绩和美术功底都非常好,当建筑设计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张锦秋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良师――梁思成。这位当时建筑学界的领军人物,一生中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对古典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二战期间,梁思成向美军提出不要轰炸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复刻了盛唐风貌,那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梁思成的学识与德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张锦秋。彼时,梁思成正在研究宋代的《营造法式》,考虑让她也参与其中。然而,在之前的考察中,张锦秋却对中国传统园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典园林太有味道了,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梁思成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还当即派自己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担任张锦秋的导师。   这次研究的转向,对张锦秋建筑视野、观点和方法的形成至关重要。“园林不是一栋房子、一个亭子,而是一个群体,一个生态环境,这对我理解城市设计有很大帮助。”建筑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关系,要有“群体”的观念,要与左邻右舍相协调……张锦秋提出的“和谐建筑”理念,亦是得益于中国传统园林。   抵挡残酷现实的秘密武器   1966年的春天,张锦秋来到了古城西安,进入西北建筑设计院工作。当时正值文革,她白天接受批斗,晚上研究建筑学,即使是在批斗时,她也是满脑子的图纸。建筑学于她,不仅仅是一门学术,也是抵挡残酷现实的秘密武器。心中有屋瓦,现实才变得不那么残酷。   1978年,张锦秋为西安献上了自己的第一份厚礼――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叫晁衡,是8世纪来中国留学,并终老长安的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纪念碑由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5.36米,端庄峻拔。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八字,背面镌刻其事迹,柱顶四侧是表现中日友好的樱花、梅花浮雕,柱基采用莲瓣雕饰,柱板上刻日本遣唐使船浮雕,两侧分别是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望乡》诗。一位又一位学者,看过这个纪念碑后,忍不住泪落。极简的碑,却可以还原唐朝文化之繁盛。有人说:“这个纪念碑让整个西安变得深沉起来,历史重新装扮了这座城。”凭借纪念碑,张锦秋一跃登上建筑界的舞台中心。   1986年,张锦秋主持设计的陕西省体育馆落成。1987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这是张锦秋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整座博物馆采用古代宫殿建筑的外观,用简单的白、灰、茶三种色调凸显了中国画中“水墨为上”的理念,恢弘、大气、祥和,是陕西最出色的一张名片。   张锦秋的“新唐风”作品,渐渐成了西安市和陕西省的重要文化符号。法门寺工程、三唐工程、慈恩寺玄奘纪念院……大唐的风韵,体现得淋漓尽致。古城长安,获得了建筑意义上的重生,也还了炎黄子孙一个汉唐梦。   看历史,去西安,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张锦秋的匠心。一个建筑能不能成为城市地标,并不取决于它的高度,也不取决于它是不是足够新奇,而在于大家是不是接受它,是不是增加了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西安处处有地标,这也正是张锦秋的初衷。   城市和谐有赖于建筑和谐   张锦秋耿介正直。当年她接手西安大雁塔周边建筑设计,有人提出某城市有个圆型的建筑很有特色,应该作为参考。几番讨论,对方依然固执己见,张锦秋站起身,言辞犀利:“城市建筑要理解环境,这是首要的。不能一上来就开始创造,在这儿做个圆的,那儿做个马鞍形的……这样造出来的建筑绝对驴唇不对马嘴。在理解环境后,就要考虑如何保护环境。无论是自然生态的还是历史人文的,就要有意识地保护其中有?r值的元素。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创造环境。”举座鸦雀无声。   于是,就有了唐华宾馆与大雁塔相协调的设计理念,“唐风”建筑风格让宾馆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后来设计曲江宾馆,建筑是完全现代的,张锦秋尝试在布局和园林绿化上借鉴中式园林的手法,建成后社会反响很好。   张锦秋一直坚持:一个城市的和谐有赖于建筑的和谐;建筑和谐有两个层次,首先要“和而不同”,而后达到“唱和相应”。她说,自己做不到只管埋头搞建筑,其他的全部交给搞规划的人来做。于是,很多熟悉她的人都认为,张锦秋不仅是西安唐风汉韵的创设者,更是这个城市的规划者。   张锦秋将毕生心血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