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房危岩体变形机制及稳定性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房危岩体变形机制及稳定性剖析

甘房危岩体变形机制及稳定性剖析   摘 要:甘房危岩体位于金阳县包谷山村省道S208内侧陡崖处。危险区居住着包谷山村甘房组十几户居民,天地坝镇中心校亦位于危险范围内,危岩体危害性大。文章结合该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了危岩体形成发育的环境地质条件,变形机理和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岩体上下部位因岩性的差异而导致卸荷裂隙发育及岩体裂隙发育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运用赤平投影图解的方法,分析了控蹦结构面与临空面之间的空间关系,对危岩体进行评价,得出崩塌的类型和特征与实际相符。   关键词:危岩体;地质条件;变形机理;赤平投影;稳定性   甘房危岩体位于金阳县省道S208内侧,地理中心坐标:X=3069985、Y区内为甘房组居民集中居住区,危岩体主要分布于斜坡体中部,危岩带体积约2100m3。该危岩体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已造成2间房屋被毁(房屋现已翻新),幸无人员伤亡。危险区居住着天地坝镇甘房组十几户居民,天地坝镇中心校亦位于危险范围内。危岩带沿斜坡带呈近南北向展布,坡度总体在54°~78°左右,局部在80°以上,危岩带沿走向长约35m,宽约10m,厚度约6m。危岩带所在区域高程约1600.42m,距离坡脚省道S208高差约50m。而其中的危岩为带状砂岩中被裂隙切割形成的危险块体,呈探头悬空及孤立块体斜靠等形式分布在砂岩陡崖上,危岩体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在陡崖带形成卸荷拉裂带,加之岩体中原有构造裂隙的切割,形成倾向坡外的楔形体,在暴雨产生的空隙水压力、地震及爆破震动等作用下,促使分割体重心外移,诱发崩塌发生。   1 危岩体的环境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危岩崩塌带沿山脊近南北展布北高南低,崩塌带后缘高程1600~1630m。北段、中部山脊稍宽缓,坡角54~78°,局部为陡崖陡崖高20~40m。南段山脊为典型的“刀背岭”地形,地形险峻,陡崖高50~90m,陡崖下部为陡斜坡地形,坡角40~45°坡面不平,孤石林立。整个崩塌带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之势,坡顶坡脚相对高差约120~140余米,沟谷深割,地形地貌条件复杂。   1.2 地层岩性   据现场勘探揭露与调绘,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耕植土(Q4ml)和残坡积碎石土(Q4el+dl)。下伏基岩为寒武系沧浪铺组(∈c)砂岩,砂岩呈灰白到青灰色,巨厚到块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新鲜岩体岩质较硬,强风化厚度1~3m,裂隙发育。砂岩下方夹厚度不等的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钙质胶结,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及石英、云母,强风化深度3~5m,表层多呈碎裂崩落。据分析,下部的泥岩和少量粉砂岩抗风化能力较弱,致使下方易被掏空形成岩腔,在上部岩体的自重作用下,基座的软质岩石发生压缩流变及剪切流变,对陡崖带上部岩体破坏起控制作用。   1.3 地质构造   经过对斜坡体节理裂隙调查,危岩体主要受5组结构面控制,结构面产状及性状分别为:①320°∠24°,层理面,崩塌的底滑面。②282°∠76°,裂隙面,裂隙面平直,裂缝宽度1mm~10mm,间距0.2m~0.5m,构成崩塌的后缘控制面。③130°∠66°,为裂隙面,裂隙面较平直,泥质填充为侧向控制面。④212°∠64°,为裂隙面,裂隙面平直,局部微弯,间距0.3m~1.5m,构成崩塌的侧向控制面。⑤28°∠70°,为裂隙面,泥质填充,亦为侧向控制面。据野外地面调查,区内荷裂隙发育,贯通性好,多无充填或少量泥质充填,结合差,与层面组合切割岩体形成独立块体,对危岩块体的形成和破坏起决定性因素。   1.4 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区主要是自然降雨补给,由于微地貌主要为逆向坡地形,地表水排泄条件一般,地表水在坡体大部分呈散流状,汇入坡内较大冲沟。调查区降雨量较大,促进了岩体与基座的风化作用,产生静水压力,同时水对裂隙内充填物质有软化作用,在流动时还能带走细粒物质,降低缝内充填物的凝聚力,恶化危岩体稳定性。   2 危岩体形成机制及评价   2.1 危岩形成机制分析   如前所述,调查区地形陡峻,陡崖众多,地形临空条件好。受构造影响,岩体多碎裂,下部破碎岩体风化剥落形成凹腔,或局部软质粉砂岩风化剥落临空。岩体中各裂隙面与层面组合将岩体切割成梭型体或柱状体,在下部基座岩体发生崩落形成临空的情况下,上部岩体即发生崩落或卸荷裂隙发展扩大形成危岩。区内降雨丰沛,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坡顶植被生长良好,植被根须发达,根劈作用较强。   此外,由于多组结构面将岩体切割成不稳定的块体,当底部凹腔或临空发育深大时,上部岩体失去支撑,卸荷作用加剧,形成切割岩体的结构面,从而形成坠落式危岩。当底部形成凹腔或发育不大时,底部岩体对上部结构面切割成的不稳定块体起到良好支撑作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