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邵阳布袋戏艺术风格剖析
邵阳布袋戏艺术风格剖析
[提 要]邵阳布袋戏在湖南已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借助家族形式而得以传承和发展,至今仍保存原生态的风格。邵阳布袋戏的木偶制作简练拙雅,舞台简洁而集中,音乐风格具有乡土气息,表演更别具风格。了解其艺术风格,对后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邵阳布袋戏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邵阳布袋戏;艺术风格;音乐风格;舞台风格;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王彩丽(1992―),女,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学生;罗?摇妮(1992―),女,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学生;孔春花(1990―)女,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学生;何家莹(1992―),女,邵阳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学生;黄建军(1968―),男,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姚?摇武(1973―),男,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1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邵阳布袋戏的历史考察与传承”(指导老师:黄建军 姚武)
自古以来,湖南就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即有10余种,而邵阳布袋戏为其中佼佼者。布袋戏,古称“窟儡子”,学名“布袋木偶戏”。因表演艺人藏于布袋形戏台内,用双手表演套戴在手指上的木偶表演戏文而得名。因此,在民间又称“指头木偶戏”或“掌中戏”。布袋戏是中国古老木偶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白竹村燕窝岭位于湖南省邵阳县九公桥镇。明崇祯六年(公元1663年)刘氏祖先挑着一副布袋戏为躲避战乱从江西吉安一路逃难到湖南邵阳燕窝岭;清末民初,国势衰弱,为维持生计,人人学演布袋戏,个个外出卖艺求生,在刘氏全村形成了“衡阳渔鼓祁阳戏,邵阳南路耍把戏”的艺术格局。作为至今仍保存原生态风格的邵阳布袋戏在湖南已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并长期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下面将从布袋木偶制作、舞台风格、音乐风格及表演风格等方面来探究邵阳布袋戏的艺术风格。
首先,木偶的雕刻和制作简练拙雅。邵阳布袋戏在木偶的雕刻和制作上传承了我国戏剧的文化布袋戏木偶质朴的制作方法,造型拙雅,简练粗犷。没有太多的精雕细琢,也没有过多的繁琐复杂装饰,风格大都质朴清新,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明清以前的雕刻、绘画风格,侧重于人物性格化和表现力,属民间工艺珍品。邵阳布袋戏木偶选料大都为樟木,选料往往就势而为,注意既不浪费木料又正好能够雕刻出同样大小的偶头。木偶的制作重点放在脸部造型,并绘出一系列滑稽可笑的脸谱。雕刻成形的木偶要根据角色绘制脸谱,绘脸谱时要先“打底”(用皮胶和白铅粉的混合物涂抹在木偶身上的缝隙和粗糙的地方),晾干后用磨砂纸打磨,再用不同颜色的油漆绘出不同角色的脸谱(邵阳布袋戏的木偶角色有三十六个,其中还包括老虎、蛇等动物)。最后,给木偶“穿上”个性服装。而在闽南和台湾地区,泉州产的偶头木材多采用银杏木和香梓木,台湾制的偶头主要是梧桐木,1920年代以后,台湾虽研发自制以模型灌制的偶头,又称赛璐珞偶头,不过主要仍以泉州进口的唐山头为主。唐山头中以涂门头和花园头最有名。涂门头的主要制造商是泉州涂门街的周冕号,台湾俗称涂头,以花脸见长,不易戴帽。花园头主要来自泉州环山乡的花园头村,该偶头主要的师傅为泉州江加走,以生、旦等素面粉彩见长,易戴盔帽。
其次,舞台风格简洁而集中。说到布袋戏的舞台表演,得追溯到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在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时,运用虚拟手段,制造弹性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绘。对于布袋戏而言,也坚持中国戏曲的舞台原则。邵阳布袋戏最突出的舞台风格是由一个人完成舞台上的吹、拉、弹、唱、做、念、打等动作,是我国现存唯一单人单档布袋戏。戏台主要由长板凳(农村家里都有长板凳供坐)、扁担(一档挑)、可折叠的木质戏台框架和帷幔(主要是蓝色印花布)组成。据了解,搭建舞台时有其先后的顺序:先将长板凳置于八仙桌之上(八仙桌一般用于祭祀时摆祭品或供品),然后将可折叠的戏台套在扁担的一端,扁担的另一端插入长板凳面预留的孔中,将上端套有折叠戏台的扁担支起,随后打开折叠戏台框架,并按照顺序支起戏台的顶棚,并在戏台的外围围上邵阳本地产的印花蓝布单,最后在相应的位置放置好乐器和道具支起折叠戏台的框架时,要让戏棚的前沿与折叠戏台前边框对齐,戏棚由折叠戏台边框前沿两边的两根红色“台柱”支起,使戏台的形状如同小神庙的屋顶。邵阳布袋戏的这种戏台结构造型和搭建方式是前辈艺人为了满足该艺术长期“游走”式的演出而设计的。艺人一副单担,无论是田头、树下、瓦舍、堂屋里,只要有一处空地,都可以随机应变,开演各种各样的小曲大戏,十分简便。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