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市文坊镇邓湾村崩塌成因剖析及其防治.docVIP

贵溪市文坊镇邓湾村崩塌成因剖析及其防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溪市文坊镇邓湾村崩塌成因剖析及其防治

贵溪市文坊镇邓湾村崩塌成因剖析及其防治   【摘要】以人工切坡为研究对象,对边坡的特征和灾害成因进行了阐述,对边坡的稳定性采用边坡量化评价以及节理裂隙与边坡赤平极射投影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勘查资料以及地形地貌实际情况对边坡的防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崩塌;稳定性分析;防治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随着人类工程活动项目的增多,人为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数量在逐渐增多,造成的损失也愈加严重[1, 2]。地质灾害中尤以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最为突出,发生的频率最高,特别是在山区地形中危害最广。本文选择一个人工切坡为研究对象,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边坡的工程治理提出了防治意见。   1.灾害点概况   灾害点位于贵溪市文坊镇北东约7km 处的邓湾村,交通较便利。勘查区属侵蚀构造丘陵山区(见图1),山地连绵,地形总体南高北低,地形海拔250m-476m,相对高差100-175m,山坡坡度一般为25-40°。山体起伏、形态变化较大,小沟谷较发育,切割较深,一般呈V型,较大沟谷呈拓宽U型,山坡植被发育,主要有杉树、毛竹及灌木等。   勘查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的残坡积层以及加里东晚期细粒二云二长花岗岩(ηγ33-2a)[4](见图1),边坡体岩性浅部为残坡积层,下覆岩层为花岗岩。   勘查区属工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1974~2002 年多年平均气温18.3℃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907.9mm,最大年降水量2768.2mm(1998 年),最大日降水量262.00mm(1998 年6 月13 日),历年一次性过程最大降水量952.2mm(1998 年6月7日-6 月26日),占当年降水量的34.4%。其中4~6 月降水量最为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3]。   该点是2001邓湾村新的搬迁地点,由于当时急于搬迁,对搬迁点开挖的山体切坡(位于村址的西侧)未采取及时的护坡措施,留下了潜在的安全隐患。2012年6月下旬,在持续降雨的作用下,该边坡部分地段发生崩塌现象,当时有150 m3左右的滑塌体瞬时倾下,由于崩塌的位置在山坡的中下部,因此未发生远距离的滚动,仅崩落到坡脚下,被居民的排水池挡住,未造成人员伤亡等不幸的事件。   2.崩塌特征   该崩塌体边坡为岩质边坡(见照片2),由修建房屋场地人工开挖形成,高度10-26m,坡面呈扇形,整体坡向120°,坡体整体较陡,坡角一般55~65°,崩塌体平均厚度约3m,单体的体积约30m3,规模等级为小型。危岩体破坏类型为滑移式崩塌和错断式崩塌类型[5](图3)。   崩塌体的岩性为细粒二云二长花岗岩,岩石呈灰白色,细粒似斑状花岗结构,成份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白云母等。浅部岩石具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带厚一般为2.0~8.0m,中风化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40~60MPa。粘聚力(c)约为3~4 MPa,内摩擦角(φ)约为70~82°,属较硬地质岩组。由于该区受岩性及地质构造影响,边坡内岩体节理裂隙发育,主要分布有四组裂隙,裂隙产状:①40~60°∠76°,频率5~8条/m;②95~115°∠56°,频率6~8条/m;③215~235°∠70°,频率3~5条/m;④305-325°∠33°,频率5~8条/m,裂隙延伸长度一般1m,裂面多呈闭合-微张状;在切坡的中南部测得3组裂隙产状:①25~45°∠47~76°,频率6~10条/m;②175-175°∠32~59°,频率3-5条/m;③250-270°∠55~74°,频率3-5条/m,裂隙延伸长度一般1m,裂面多呈闭合-微张状(见节理裂隙玫瑰花图3)。   3.崩塌成因分析   该灾害点的形成是由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   ①地质环境条件   本区属低丘陵地貌,相对高差较大,出露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及花岗岩,风化带厚度较大(2.0-8.0米),岩石节理裂隙发育,稳定性较差,易于形成崩滑等地质灾害。   ②气象因素   本崩塌点为岩质崩塌,在长期降水作用下,地表水等易渗入岩体裂隙,除增加坡体自重外,还加速了裂隙的扩展与贯通,同时地下水位的迅速抬升,孔隙水压力和浮托力骤然增大,促进危岩体向崩塌破坏产生,形成崩塌。   ③人为因素   该边坡由于人工开挖形成高陡边坡,破坏了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导致边坡局部变形甚至整体失稳,是崩塌形成的直接因素。   4.滑坡稳定性分析   4.1边坡稳定性量化评价   根据人工边坡稳定性量化评价标准[6](表1),对该人工切坡稳定性进行量化评价,由评价结果(见表2)可知该人工切坡稳定性中等,在自重状态下,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较小,但在长期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