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景观视野下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
城市景观视野下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
摘 要:城市景观的记忆、感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态机制,是城市人文地理学、城市史学、城市社会心理学、城市文化遗产学等共同关注的课题,但由于跨学科方法的交融不够,少有成果真正将城市景观作为一种有历史含量的地理现象,认真地复原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将景观史与现实社会心态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致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全面性与科学性。文章采用跨学科方法,在这一课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首先,以历史地理学方法复原了上海棚户区景观的演变历程;其次,运用凯文?林奇的意象调查方法统计了今天上海人对棚户区的文化感知状态;最后分析上海棚户区的景观演变史在现实社会中的心态效应。
关键词:上海;棚户区;景观史;意象调查;社会心态
Abstract:The memory, sense of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relative social psychology, have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ers of urban anthropogeography, urban history and urban sociology, but for the lack of intersectional method, few fruits really relate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landscape evolution with the social psychology in practical world, so that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the conclusion is reduced.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some breakthrough by using the intersectional method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Kevin Lynch’s image space. First, this paper rebuilds the geographical change of the Shanghai shanty settlement.Then,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it by collecting data from fieldwork. Finally it get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squatter settlement and its residenters has entered deeply into Shanghai culture.
Key words: Shanghai;shanty settlement;landscape evolution;image of city;social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1-36(7)
景观的记忆、感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态机制,是人文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学者在各自学科范畴内所做的探讨已蔚为大观,但在跨学科理念的运用和综合研究方法探索方面显然不够。
例如,在城市景观感知方面,以美国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意象调查方法影响较大。他以道路、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物为五个基本要素,要求受访者用点、线、面形式描绘出城市景观的意象地图,然后从中分析不同社会属性的居民对周围城市景观的心理印象和文化评价。林奇通过直观的图形方式,减少了使用语言表述心态感知时的主观性,具有更强的资料客观性,因而受到人文地理学者的借鉴和模仿,并产生了大量城市景观地理方面的学术成果。但因为林奇作为具有地理学素养的城市规划学家,并不习惯以历史变迁的视角来观察研究对象,故而该方法暴露出了明显的缺陷,即:由意象地图切入而分析受访人对环境的心理感知时,林奇只注重受访人现有的社会属性和文化素质,例如学历、职业、年龄等要素对其心态的影响,而不注意景观演变的历史过程对受访人文化认识的叠加性渗透,也忽略了人们对历史知识把握的程度本身就存在差异。举例来说,一个只有10年演变史的景观对象,与一个已有100年演变史的景观对象,在同一感知主体的心理认知层面绝对存在着文化意象的差异;而一个在城市里生活5年的人,与在同一座城市里已经生活了50年的人,对城市景观的认识也不会是相同的。总之,林奇的分析模式虽然充分考虑了景观的地理性与可感知性,却忽略了景观的历史性与文化叠加性,因此还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