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燧火赠品柳湾彩陶
燧火赠品柳湾彩陶
湟水北岸的柳湾村是一个僻静的地方,但并不冷漠。
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个静谧的小村子,每天早晨,庄户里的人家从梦里醒来了,他们不太注意自己家的院子里正在盛开的白色的苹果花或者粉色的杏花,更不会在意他们身后,被柳树掩映着的土黄色的大山。所以,女人们只是去喂她们的鸡,男人们则背着手轻松地走在田埂上,去查看昨天夜里刚浇过水的麦田。南来北往的司机和乘客看到的也只是满眼的绿色和离脚边不远的漫漫的湟水,谁也想象不到,这绿色的背后,还深藏着那么一段扑朔迷离,叫人浮想联翩的历史,一个遥远的引起现在人重视的主题――“历史与现代”。
这是一个已经被证实了的事实,4600年前,青海乐都柳湾就是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先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他们不仅在此种下粟米,在湟水边捕鱼,在绿树遮盖的山上狩猎,还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能够让我们触摸到先祖体温,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去探询古人类生活奥秘的艺术品――彩陶。
经过考古工作者15年21次的发掘后,37925件陶器露出了它真实的面孔,这个曾经在5000年前辉煌过的地方,终于开口说话了……
1974年的春天,柳湾的社员和平常一样在村子北面的旱台地上平整土地,这是上个世纪最流行的劳动,当时和村民一起干活的还有解放军某部巡回医疗队的两位军医。平地的地方,实际上正是湟水沿岸发育良好的第三台地,是先民重要的墓地,因此被铁锨铲开的地方出现了一处重要的墓葬,墓葬内有陶罐、石器等实物。农民们很是惊讶,两位军医更是感到非同小可,于是脱下军装,小心翼翼地包了两件陶罐直奔省城西宁。
这两件陶罐立即引起了青海省文化局的高度重视,很快就派文物组的同志前往柳湾做详细的现场实地调查,并且从当地农民手里,征集了几十件造型美观、花纹别致的彩陶罐,并做出决定,开始对柳湾墓地进行发掘。仅1974年到1975年一年间就发掘出25座墓葬,墓葬中伴随有大量的陶罐和其他随葬品。从此,柳湾成了一个被世人瞩目的地方,彩陶也似乎成了这个村子响亮的代名词。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叶,即使中国最有文化的人也和柳湾村的农民一样,只知道铜器、银器是宝,而泥壶土罐什么的,只不过是泥巴胡乱烧成的家什罢了。1923年到1924年间,一位名叫安特生的瑞典人在我国甘肃、青海等地进行的考古工作,才让我们认识到红土烧制的壶罐原来竟传递着5000年前的文明信息。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南约1公里处的沟边最底层发现了一枚残破的红陶片,他在《黄土的儿女》一书中说“一小片红色的陶片,其美丽磨光的表面上为黑色的彩绘……我感到这类陶器会与石工具在一起发现是不可思议的……”回到北京后,他翻看1904年美国地质学家在俄国的考察报告,才认识到仰韶的彩陶可能与俄国的彩陶一样,是原始时代的遗物。于是他才对这个令他迷茫的发现,增强了热情,并最终在古老的中国开拓了一个新的显学――考古学。
也许安特生的分析使他感觉到黄河流域可能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因此他沿着黄河溯流而上,来到偏远的甘肃、青海。也因此让我们注意到了这个曾经荒芜了许多年的土地。
对柳湾地区的正式发掘是从1974年展开的,随着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深入柳湾不断发掘整理的进程,那些逐渐出土的文物,那些彩陶上不断变幻的花纹,开始轻轻地诉说过去的往事。
可以想象,在柳湾,这个至今尚且柳树成荫的村子,4600年前,是一个怎样被浓浓的绿树环绕,土地肥沃,水源充裕的地方。那时候,湟水两岸草木青翠,森林繁茂,不绝的林中,百鸟歌唱,野兽出没,先民们用来制陶的泥土是红色的,用来烧窑的木柴是取之不尽的,他们种植出来的粟米,即使现在出土后被放在博物馆里的,经过几千年后,看上去依然是那样的颗粒饱满。研究者经过分析与判断得出的结论是准确的,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地处黄河源头的青海从东部宽广的湟水谷地到一望无际的柴达木盆地,都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的遗存。然而,像柳湾这样,遗存分布密度如此之惊人的程度却是不多见的。
太阳正在头顶上高高地悬挂着,我和柳湾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慢慢登上柳湾的第三台地,也就是墓葬最稠密的地方。天空是湛蓝湛蓝的,像海洋一样深邃,小沙沟里的水时断时续,仿佛耕牛才留下的脚印。
我的面前,是几千年前,甚至是现在,仍然非常适合人类墓葬的一座座山丘,从它的不甚高峻的山的中部平挖下去,就会形成一个长长的墓穴,这种既省力、宽敞,又容易保持干燥的墓穴,以及墓穴背依大山,面临湟水,整个墓葬群被半圆形的山形围绕的天然形成的好位置,就是我们的祖先希望永久藏身的地方。打开墓穴,长方形的竖穴式土坑里,有一个用松柏类的圆木挖成的独木舟样的木棺,里面是一个成年的男人,还有一个或者两个没有棺木的年轻的女人躺在男人的身边,和或多或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