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动的群聚(mob-ility)网路起哄的社会心理基础
                    
 ‧新聞學研究‧第一一五期 
2013 年 4月  頁 1-50          一般論文 
  
  
                 流動的群聚(mob-ility ): 
                                                            * 
                 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 
  
                                                 ** 
                             黃厚銘、林意仁 
  
投稿日期: 101 年 7月 10日;通過日期: 101 年 12月 28日。 
*  作者由衷感謝兩位匿名審查人耐心且細心的審閱與具體有益的修改建議,讓本文 
 的行文與論證更加流暢堅實,也感謝《新聞學研究》編輯的細心校對,但若有任 
  何疏漏仍概由作者自負文責。本文兩位作者的貢獻各半:黃厚銘首先提出  mob- 
  ility 概念的理論架構,並加以論述;林意仁再以實際經驗現象來支持說明,並在 
   必要處補充理論細節。姓名次序依此順序排列,兩位同為通訊作者。 
** 
  黃厚銘為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e-mail: hmhuang@ ; 
  林意仁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e-mail: karuna.jin@ 。 
                                                                          ‧1 ‧ 
‧新聞學研究‧第一一五期                   2013 年 4月   
                                   《摘要》 
          本文提出「流動的群聚」(mob-ility )概念,嘗試重新介 
    入虛擬社區的研究。過去網路人際關係研究的核心爭議之一, 
    在於虛擬社區的性質。持正面態度的學者主張,網際網路為冷 
    漠與疏離的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創造了改變的契機,並試圖藉 
   由經驗研究提出佐證,而提出虛擬社區等概念來加以描述;持 
   反面態度的學者則強調網路人際關係的匿名性、選擇性與流動 
    性,不利發展長期與親密的人際關係或信任,而否認虛擬「社 
   區」存在,甚至憂心網際網路對真實世界社區生活的衝擊;此 
   即所謂「虛擬社區的社區議題」,借鏡自都市社會學的討論。 
    為超越前述爭議,本文主張任何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選項, 
    不管是在事實的認定上、還是在價值的選擇上,或許只是長期 
    以來,科學理性影響下的思想慣性,卻會導致無法面對與看見 
    世 界 原 本 就 具 有 的 含 混 性 ( ambiguity  ) 與 愛 恨 交 織 
     (ambivalence )面向。據此,本文企圖以一種含混性的思考方 
    式,重新切入虛擬社區的社區議題,以期更貼近與凸顯台灣網 
   路文化的特性。 
  
  
  
  
   關鍵詞:含混性、「批踢踢實業坊」電子佈告欄系統、流動 
                性、集體亢奮、愛恨交織、虛擬社區 
‧2 ‧ 
                             流動的群聚(mob-ility ):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  
                                                     1 
壹、前言:重探虛擬社區的社區議題    
          它是無形的大眾,既像暴民(mob-like )又帶有理想主 
     義,既寬宏大度卻又危險邪惡。簡言之,它是充滿矛盾的混合 
    體,就像所有生物一樣建立在弔詭的張力之上。我們能不正視 
     此種含混性(ambiguity )究竟為何嗎?(Maffesoli,                            1988/ 
     1996b, p. 57) 
     本文的目的,在於藉由提出一個描繪網路人際關係的新理論與新概 
念體系──並稱之為流動的群聚(mob-ility )──來理解網路起鬨現象 
2 背後的社會心理基礎,進而重新介入有關虛擬社區或網路人際關係特 
性的爭議。過去網路人際關係研究的核心爭議之一,在於網路虛擬社區 
的性質。此一問題意識的出發點是:論者有感於現代都市生活人際關係 
的疏離,而發現網際網路可能提供一個人與人之間密切互動的管道或平 
台,因此也可能藉以在現代生活中恢復傳統社區生活的元素,並稱之為 
 「 虛 擬 社 區 」 。 其 中 的 代 表 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