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道德规范与虚拟主体对接可能.docVIP

现实道德规范与虚拟主体对接可能.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实道德规范与虚拟主体对接可能

现实道德规范与虚拟主体对接可能   [摘要]共同的主体决定了现实道德规范与网络道德沟通的可能,但网络道德主体独特的虚拟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悖谬,要求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路从单纯的规范论转向美德论为主、两者有机结合的方式。   [关键词]现实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虚拟主体;美德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1―0046―02      网络社会,又称网络社区,是指在互联网构架的网络空间中产生的一种社会形式,与现实的物理空间相区别。网络社会实现了人类在现实社会之外寻找另一个栖息之所的愿望。然而,网络带给人便利与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道德问题,网络诈骗、极端言论、侵犯隐私等等。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在网络社会中非但没有减少的迹象,反而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放大,并且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其道德问题比现实道德问题更为复杂。      一、网络道德规范与现实道德规范      当前,将现实道德规范直接移植到网络社会中之举动的屡屡失败表明了网络社会的特殊性。道德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新兴的网络社会呼唤一种新型道德规范的建立和发展。但问题是网络道德究竟应该新到何种程度?它与现实社会道德规范之间是何种关系?   一些学者认为网络道德无非是现实道德在互联网这种技术载体中的具体表现,它和家庭道德、职业道德一样,不过是不同道德实践领域之下的道德特殊形态,根本上仍是现实道德的一部分,因而在现实社会中通用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在网络社会中同样适用。这种观点无疑将网络道德问题简单化了。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的差别是现实道德主体所承担的具体角色之间的差别,而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差别却是现实与虚拟的差别。网络社会区别于现实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网络社会中,性别、年龄、相貌这些在现实社会中用以唯一确定个体的标识统统被隐匿,人们不再是处于具名状态的“人”。而是借助O、1等数字符号表示的匿名者。虚拟特征使原本屡试不爽的道德运行机制在网络社会里陷入了自由与秩序的悖谬。   现实社会中,为了共同体的存续,大多数个体都认同秩序的必要性。然而在网络社会,自由被认为是网络社会最大的价值,自由与秩序之间的界限应该如何划分成为一场艰难的拉锯战。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提供了自由空间,个体抛却现实生活中身份、等级、权力等的束缚,畅所欲言,在人人平等的发言中,精英和普罗大众的界线逐渐消失,普通个体从边缘回到中心,自由、平等的确得到彰显。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种匿名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现实社会的直接状态变为网络社会中随时可以下线的间接状态,个体摆脱了现实世界中制约性的道德环境,其所需承担的交往代价、面临的道德惩罚的风险也就太大降低,从而可以抛却伦理规范,完全依照意愿行事-进而引起了网络社会秩序的崩溃。   独特悖谬的背后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道德冲突,它说明网络道德规范与现实道德规范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承认这一点是我们构建网络道德规范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与将两者之差异简单化相反的是另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网络社会具有的新特质,例如自由性、虚拟性决定了网络道德规范和现实道德规范在道德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方面是截然不同的两套体系,因而建设网络伦理要另辟蹊径。这种观点无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割裂开,夸大了两者的差异。   我们认为,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差异在于主体,前者虚拟,后者实在,同时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也在于主体,“虚拟”不是虚无,虚拟背后的支撑者仍然是现实中的人。人――这一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共同主体,具有内在的矛盾统一,虚拟与现实的双重生活正是人自身理想与现实双重性的外化,而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统一又是人自我统一的必然要求。   正如没有脱离现实社会的网络社会一样,也没有脱离既有现实道德规范的网络道德规范。虽然现实道德规范存在缺陷,但毕竟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实践和检验,其价值内核是值得肯定的。因此,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必须在继承这种合理价值内核的基础上再结合网络社会的独特性而进行,否则将导致道德主体发生分裂和异化。      二、网络道德主体分析      网络道德规范与现实道德规范之所以既有差异又能对接的原因在于拥有共同的主体。这是建构网络道德规范的核心问题,因而有必要对网络道德主体做进一步的分析。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混沌、无意识的,其中充满生命力和欲望本能,它趋乐避苦,按快乐原则行事,无视社会道德和外在规范。自我是可以意识到的人格部分;平时我们感知到的进行思考、判断和记忆的部分便是自我,它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遵循现实原则。不断地调节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的矛盾。超我在多数时候也是无意识的,它代表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