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大学特征及跨学科组织对内涵建设影响
现代大学特征及跨学科组织对内涵建设影响
[摘要]现代中国大学经历了长时间的量的累积后,逐渐分批次地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在分析材料学科内涵建设的关键因素、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基础上,从跨学科组织培育、国际化的开放视野的角度讨论了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并重点分析了跨学科组织对内涵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内涵建设 跨学科组织 国际化视野 人才培养
一、转型时期的现代大学基本特征
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第一次成功转型[1, 2]:从计划经济时代附属于各经济、社会部门转型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从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的教学型机构转型为教学-科研并重的服务型机构;从社会公共福利机构的组成部分转型为半公共的成本分担型教育机构;从精英教育机构向大众教育机构的转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3]。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提高后,第二次以“内涵建设”为特征的高教转型正逐步展开,依托经济转型(Economic Transition)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公民日益开放的国际化视野,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将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高的成就,使中国大学更快地实现服务社会、服务公民的功能;但是目前仍面临诸多困难:办学趋向相对单一;高校收入及科研经费对国家地方等公共财政投入的过度依赖;科研评价指标严格且宽泛化;大学去行政化面临困难等。因此,转型时期对高等教育而言是机会和挑战并存。
我们可将大学看成是一个逐次过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一端,是在国外科研机构有留学背景或任职、访问背景的人员在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某些科研团队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国外优秀学科的研究水平,在解决方法上有时甚至会比国外同行更快地取得突破,在科学问题提出、先进产业升级、高水平论文的发表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基本上处于科学问题的统领地位,但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国外相关学科的大方向根基展开,因此,这种创新其实是相对于国内科学研究水平的相对创新,也是科学问题从当前全球的科技中心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香港地区-中国转移的必然结果;而在这个系统的另一端,是依托高校、研究所和国内产业开展科研的团队,这个团队有更加强大的产学研转化能力,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转化、工程项目承接等方面处于绝对统领地位,这也是全球背景下产业从欧洲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的必然结果。而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中间力量,大量的学科团队在国际和国内的科研热点与产学研转化上徘徊,他们既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素养,又有一定的科研转化能力,其中,有很多是经过特定的科学研究训练,又具备一定的工程转化能力。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成就。
二、跨学科组织建立的必要性和发展现状
在科学方面,中国虽然具有庞大的科研人员(甚至是科学家)群体,却无法在全球性的重大发现(发明)上占据应得的席位,原创性成果少,我们来看一看随机挑选的5份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大学材料方向近两年的博士论文题目[4]:(1)Schmidt, David J.Engineering Electroresponsive Layer-by-Layer Thin Films(层自组装薄膜工程电刺激相应性),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1; AAT 0823378;(2)Sen, Dipanjan. Improvement in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rough Structural Hierarchies in Bio-Inspired Materials(结构分层仿生材料的机械性能改善).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1; AAT 0823380;(3)Hammond,Nathan Allen.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microstructure of self-assembling oligopeptide gels(自组装低聚肽凝胶剂的组织和机械行为).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 AAT 0823290;(4)Fischer, David S. Development of in-situ toughened silicon-rich alloys: A new class of castable engineering ceramics(原位强化富硅合金的开发:一种新型可铸造的结构陶瓷).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1; AAT 0823348;(5) Hao, Qing Nanocomposi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