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海固人两个世界
西海固人两个世界
国庆节刚过,本刊记者来到以“苦瘠甲天下”闻名的西海固。
西海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固原、隆德、西吉、彭阳、同心,海原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总人口230多万人,其中回族占有一半,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西海固十年九旱,水资源奇缺,年降雨量在200到700毫米之间,而蒸发量却在2000多毫米以上。在西海固采访的几天里,记者经过了无数座桥,却几乎没有看到过水,仅在同心县附近,路遇一条有着动听名字的“清水河”,但深不及腰的河水却昏黄粘稠,混沌得近乎于泥浆。
然而,在远离西海固的另一个地方,由数万西海固人组成的移民村落,却向世人展示着一个全新的生存状态。
滴水贵如油
10月9日上午,记者在海原县青年潘志杰的引领下,前往离县城30余公里的罗山乡东坡村。
东坡村是小潘的家乡,一路上,不善言辞的小潘很少说话,但记者在他的只言片语之间,却能感觉出一种说不出的痛。“现在路都修到了村口,回来方便多了。但自从我几年前到县城去开发廊,就很少回来,如果不是爸妈在这里,我就不会回来了。”
淡淡的土黄色是东坡村的主色调,地是土黄色,房屋是土黄色,就连田间种植的作物也是土黄色。整个村落寂静得可以闻见太阳的喘息,悄悄的一缕微风,就能让尘土扶摇直上。记者在村里经过,几乎没有看到年轻人,只有三、两老人在田间劳作,收割的麻籽堆在一起。一些院落大门紧闭,听说是老人们都随同外出务工的儿女们远走他乡了。也有个别人家扒了昔日的土坯房,正在修建砖瓦房,小潘说,“这都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积攒了钱拿回来盖的。”
小潘的父亲潘永安今年70岁,身患关节炎,多年腿脚不利索。母亲张文兰64岁,今年8月刚在海原县做了胆结石手术。两位老人膝下育有7子,而眼下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全部离家外出谋生了。当问二老为何不跟着儿子到城里享福,小潘的母亲说,“孩子们有孩子们的饥荒,4个儿子结婚了,家里都有孩子,我们老两口还能走动,就不能去讨嫌。下面三个小的还没结婚,在外谋生连自己都照顾不上,我们去就太累赘了。”
小潘的父亲告诉记者,过去家里有40亩地,退耕还林后剩下不到1O亩水浇田,每年种些玉米、大麦和小茴香,家里还养了三只羊,一头猪。“不敢多养,退耕还林后封山禁牧,养多了无力喂养。”退耕还林后,国家每年给潘家补贴1000多斤粮食,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温饱不愁,再不像过去天天连土豆都吃不饱。
如今,让西海固人发愁的依旧是缺水,特别是缺饮用水。
东坡村有两口早年打下的机井,但水质苦涩咸腥,根本无法饮用,就连浇地都会蒸发出一层白色的盐碱。而在所有人家的院里,都修有一口口深深的水窖,可灌入数吨井水以备食用。“过去我们家家吃的都是雨水。”潘志杰说,“现在10公里外有人打了口甜水井,我们都到那里去买水吃。拉一车水5元,外加运费4元,每年家里拉五、六车水,够我爸妈吃上大半年的。”所谓一车水,即有3个汽油桶大的一罐水,两吨多重。
在距东坡村1O公里的盘湾村路边,有一户小日杂店,店主顾永涛便是旁边水井的主人。他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缺雨少水,民不聊生,很多人在村委会开一纸证明,就举家外出讨饭。“我也曾经四处打过工,知道打工的艰辛。后来我请人来这里勘察,希望能在这里打出甜水来,把人留住,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故乡?”2002年,顾永涛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花1O万元在盘湾地界先后打了两眼1 40米深的甜水井。对顾永涛而言,打井一方面能解当地人生活用水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是能够坐在家里挣钱,不必周日在外奔波劳碌。
井终于打成了,甘冽的井水汨汨从地下抽到了地面,“方圆30里地,数万人都到我这里拉水吃,每立方水1.5元,预计5年可收回成本,现在已经收得差不多了。”顾永涛说,“每年元月至6月的缺水季节,是我这里的旺季,拉水和送水的人络绎不绝,有时聚在一起,人车都排起了长龙。”到了下半年,雨水多了,当地人都将雨水收集到水窖中,顾永涛的两眼水井便基本处于封闭状态。
顾永涛告诉记者,由于当时资金不足,这两眼水井仅打了140米深,“几年下来,我感觉这一深度的水位明显开始下降,从2006年开始,每到用水旺季,便会经常出现断水现象,地下水源越来越少了。”顾永涛让记者帮他们呼吁一下,政府相关部门在西海固应多打一些200米以上的水井,而他自己也正在谋划着利用收回的资金去打更深的井,让乡亲们不再为吃水发愁。
曹凯胜传奇
“穷则思变,不穷谁会背井离乡?”这是曹凯胜发自内心的一句话。
银川市镇北堡镇镇北堡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曹凯胜,在当地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大忙人,记者为了采访到他,苦等了两个多钟头。曹凯胜生就一副古铜色的脸庞,那一袭吃苦耐劳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作为从西海固移民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