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师说》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0《师说》课件

课堂导入 湖北民间有这样的一种风俗:在东堂供上一块“天地国亲师”的牌位,天,人靠天吃饭;地,人靠地长粮;人的生存和发展亦离不开国君和亲朋。而把师放在与他们同等的位置,可见师的重要作用。 1、韩愈(768-824),字 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他是唐代 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 ?)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写作背景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始终不能理解。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的道理也可能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贵,无论地位低贱,无论年长,无论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译文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因此,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 )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谁、孰、恶、安、焉、胡、奚、曷……) 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3、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否定句 (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弗”、“无”、“莫”等否定词); 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忌不自信 。” “臣未之闻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大: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遗:丢弃。 明:明智。 译文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一方面)不知道断句, (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要从师学习,有的人不能解决疑惑却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句读)学习了,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了,我看不出他们的明智之处。 译文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学问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羞愧,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们不屑一提,现在士大夫的见识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多么奇怪啊!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艺和学业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译文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没有被耻学于师的时代风气的束缚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写作缘由:赠李蟠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