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猩红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ppt
* * * 鉴 别 诊 断(续) 4.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以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其主要临床特点。 * 鉴 别 诊 断(续) 5.药物疹:有药物史,皮疹为多形性,也可有猩红热样皮疹,感染中毒症状轻微,无咽部症状。停药后症状减轻,抗生素治疗无效,抗过敏和激素治疗有效。 6.金黄色葡萄菌感染:也可发生猩红热样皮疹,杨梅舌等,鉴别需依靠细菌学检查。 * 鉴别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和脑膜刺激征。 发病数小时后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分布不均,多少及大小不等,开始为鲜红色,以后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 * * 几种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 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病原 麻疹病毒 风疹病毒 疱疹病毒6 链球菌 潜伏期 7—14天 14—21天 7—14天 2—5天 前驱期 3天 1天 3—4天 1天 症状 重 高热 轻 低热 轻 高热 明显 高热 特征 科氏斑 耳后淋巴结肿大 热退诊出 草莓杨梅舌、帕氏线 皮疹 斑丘疹 较麻疹轻 少融合 红斑疹丘疹 血象 正常 正常 正常 白细胞高 病程 10—14天 2—3天 4—6天 7—14天 * 猩红热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结膜炎 咽痛 麻疹粘膜斑 出疹时间 皮疹特点 麻疹 + + + 发热3-4天 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 风疹 ± ± ? 发热1-2天 淡红色斑丘疹,由面部开始 幼儿急疹 ? ? ??? 热骤降出疹 散在,玫瑰色,多位于躯干 猩红热 ± + ? 发热1-2天 全身针尖大小红疹,疹间皮肤充血,口周苍白圈 药物疹 ? ? ? 用药时出疹 多形性,停药后疹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 ? 发病4-6天出疹 斑疹、丘疹或猩红热样斑疹 * 治 疗 ①一般治疗: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至少隔离7天),强调卧床休息。以免劳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②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也可选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疗程为7-10日。 ③并发症治疗:化脓性并发症时加大青霉素剂量,风湿热者抗风湿,并发急性肾炎按急性肾炎处理。 * 预 防 1.隔离患者:至少7天,应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属乙类传染病。对密切接触病人的易感儿需检疫一周,对体弱者可服用阿莫西林或头孢菌素2-3天。 2.减少接触,流行期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维持空气清新。 3.早期、足疗程治疗猩红热,可有效地预防风湿热及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 猩红热典型病例(1) 4岁男孩,发热、咽痛3天伴皮疹2天。 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圈,舌乳头突出呈草莓状 外周血象白细胞19×109/L,中性粒细胞82% * 弥漫性红斑,上有鸡皮样丘疹 * 猩红热典型病例(2) 7岁男孩。出皮疹1周,其间曾有明显咽痛及短暂发热,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后缓解,近几日出现手掌脱屑, 表现为较厚的手套样脱屑。 * 猩红热典型病例(3) 此患儿早期有典型的猩红热临床表现,经正规抗菌治疗10天后,恢复期指端轻度手套样脱屑。 * 猩红热不典型病例 9岁女孩,发热(38℃)1天即退,咽部轻度充血,皮疹稀少色淡,不到2天消失。1周后在体部有轻微脱屑。 出现脱皮后才回顾性诊断猩红热。 * * * * * * * * * * * * * * * * * * * * 猩 红 热(Scarlet fever) * 概 论 猩红热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 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密切接触传播。 * 病 原 学 链球菌为革兰阳氏球菌,可分为三类。①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②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人和动物感染;③丙型(r)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 病 原 学(续)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又可分为A―H和K―V共20组,而致病的绝大多数是A组,少数是B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病 原 学(续)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力来源于细菌本身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 细菌产生的毒素有:①致热性外毒素,即红疹毒素。该菌能产生A、B、C、D 四种抗原性不同的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