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赣线C4标左线K203557—K203760段左侧-江西公路学会.DOC

泰赣线C4标左线K203557—K203760段左侧-江西公路学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泰赣线C4标左线K203557—K203760段左侧-江西公路学会

PAGE PAGE 2 路基深挖方地段高边坡开挖改隧道设计 陈仁芳 周志华 (江西省交通设计院 南昌 330002) 摘要:针对泰赣线C4标K203+552~K203+760段左线路基深挖方路段高边坡开挖及防护存在的 安全隐患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及时提出改隧道通过深挖路段的施工方案,并针对隧道施工中存 在的问题,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隧道工程;深挖方;强支护;隐患;隧道;施工 0 前言 下湾隧道位于泰赣线C4标K203+552~K203+760段,全长198m,是一座单线的独立隧道。 1 原设计方案 泰赣高速公路K203+552~K203+760段左线位于杨公山隧道南侧出口路段,该路段处在平曲线半径R=700m,缓和曲线Ls=100m的曲线范围,路面横坡超高6%,路线纵坡2%。路线左侧切割山体后形成一处高达80多m的人工开挖边坡。该高边坡原设计为五级,第一级和第二级各10m,设置浆砌片石护面墙,坡率1:0.5;第三、四级高边坡高20m,设置预应力锚索加固坡体防护,坡率为1:0.5;第五级设置满铺式浆砌片石防护,坡率为1:0.75。在施工过程中变更了部分设置,原设计一级和二级护面墙取消,高为10m不变,坡率改为1:0.25,不设防护。 2 施工情况与存在问题 2.1已施工情况 2.1.1第五级边坡采用喷砼支护防护已施作完毕,第四级地梁加预应力锚索也已施作完毕,第三级边坡已开挖10m,且地梁与锚索施工接近完毕,仅部分未张拉封锚,但是现开挖平台下距路基设计标高还有30多m,整个坡顶形成了2~3个8~15m不等的平台,平台高差10~17m。详见(图1) 2.1.2右线路基开挖已基本达设计标高。 2.1.3左线从杨公山高架桥头至K203+550已开挖至设计标高,同时K203+750以南路中线右侧已开挖至设计标高。 2.1.4路基设计标高为264~265.4m间。 2.2存在的问题 从已开挖的上部几级坡面观察,虽未产生整体失稳病害,但从开挖地质断面调查分析,下部未开挖的土体为变质砂岩,岩石虽坚硬,但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较发育,设计坡形过陡,如继续往下开挖的话,随着边坡相对高度的增大,岩体应力调整幅度也增大,则不能排除边坡出现失稳的可能。强支护措施也许能解决坡体稳定性问题,但在施工边程中,存在开挖与支护到位的时间差,因此施工过程上又增加了安全隐患的存在。 3 工程地质特征 3.1地形地貌 本路段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剧烈相对高差达180m,北侧有一条山涧,山体自然边坡西南坡陡,西北坡缓,与岩层倾向一致,是单斜山。线位位于山体的西偏南侧,自然坡度最陡50多度。由于路线位于山体的陡坡上,边坡的坡形设计为1:0.25、1:0.5、1:0.75,过陡,最终开挖形成目前的综合坡率为1:0.62,高达56m的高陡边坡。现在坡体设计的第四级、第三级一半施工了预应力锚索加纵横地梁的强支护体系。 3.2地层岩性 隧道预设区围岩地层岩性主要为寒武系水石群(∈3)变质岩系,岩性主要有两种:变质硬砂岩层与千枚状板岩两种。 3.2.1变质砂岩层:青灰色—灰黑色,厚层状构造,局部夹粉砂质千枚状板岩,硅质砂岩,岩性坚硬致密,饱和单轴抗压强度60~80Mpa,抗风化强,主要分布于K203+520~K203+670。 3.2.2千枚状板岩层:以黄绿色斑点板岩、粉砂质斑点板岩为主,偶夹灰黑色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岩性较软,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差,主要分布于K203+670以南。 3.2.3岩层产状及节理裂隙 该高边坡区岩层产状总体较稳定,其产状为55o∠22o其倾向北东,与开挖形成坡面相反,对边坡的稳定性有利。 4 改隧道设计的基本方案 4.1设计要点 4.1.1停止第一、二级坡体开挖,第三级未施工的部分锚索(已施工部分保留)取消设置。 4.1.2该路段平曲线要素调整为:R=717.79m,LS=85米,超高取5%。但路线纵坡2%不变。 4.1.3隧道设置的起讫桩号K203+552~K203+750(左线),为单线独立隧道(取名下湾隧道),长198米,属短隧道,隧道净宽1.35m+8.5m+0.75m=10.60m,净高5m,内轮廊为曲墙半圆拱,拱半径为5.62m。 4.1.4从目前开挖到位的地形看,本隧道存在地形偏压;下部岩石横向埋深不一,但岩性较坚硬,因而地质构造偏压虽存在,但不明显。同时,隧道拱顶到已开挖地面仅20多m,属浅埋,因此隧道属浅埋偏压曲线隧道。 4.1.5由于本隧道的特殊性,隧道衬彻设计为复合式偏压衬彻,其中K203+555~K203+567(左线)、K203+667~K203+745(左线),为Ⅱ类复合偏压加强衬砌,设置仰拱;K203+567~K203+667(左线)为Ⅳ类复合偏压加强衬彻,不设仰拱。基本以系统锚杆、钢筋网喷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