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现象学课程理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取向I 描述儿童的体验 代表:Max van Menen; William Pinar 取向II 描述儿童的观念(思想) 代表:达克沃斯 取向III 对儿童进行整体描述 代表:P. Carini; V. Paley 仪态和姿势 性格和气质 与他人的关系 强烈兴趣和爱好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卡利尼(P. Carini) 小 结 描述儿童的体验 描述儿童创造知识的过程 整体地描述儿童 只有帮助了儿童,才能研究儿童 描述,并非反理论(atheoretical) 五、意义(meanings) (一)现象学研究是业已确立起来的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有一整套规范可资借鉴。“质性研究”是一般化术语,其对应范畴是“量化研究”。 (二)“意向性”学说有助于我们找回课程中久已失落的价值追求。从而使课程研究乃至整个教育研究由“主体控制客体”的工具主义价值观,走向交互主体的“关系伦理”、“关系认知”。 (三)课程与教学应当把“问题”与“意义”结合起来。 (四)现象学和解释学有助于使中国传统哲学恢复生机,有助于中国社会摆脱“唯科学主义”,有助于中国教育恢复生命活力。 结 语 Onions enhance flavor when blended with other foods but are seldom good to eat by themselves. What this seems to mean for curriculum inquiry is that inquirers should keep the phenomenological onions separate from hermeneutical, practical, and other foods when first peeling it in preparation for eating, but the eating is best done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ingredients. Taste is still another form of perception. ——George Willis (1991). Phenomenological Inquiry: Life-World Perceptions. In Edmund C. Short (ed.). Forms of Curriculum Inquiry. SUNY Press. P. 184. 讨论问题 1. 请讲一个亲历的教育(课程、教学)故事,或听过的一堂课。只做描述,不做解释和评论。 下次阅读书目 《理解课程》第11章。 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200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十章: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的形式及功能 。 宗白华:《美学散步》 谢谢大家! * * * * * * * * 现象学课程理论 安桂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anguiqing@163.com ? 引言:“现象学”释义 一、谱系(pedigree) 二、主题(themes) 三、方法(methods) 四、故事(stories) 五、意义(meanings) 结语 引言:现象学释义 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命题说起—— 西方哲学主流的核心问题是现象与本质(或者说个别与一般,the individual and the general)的关系问题。传统西方哲学一直认为对于本质的研究要远离具体认知,转向对现象的抽象和归类。通过抽象(abstract)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点,进而从个别过渡到一般,从现象过渡到本质。而现象学突破传统西方哲学对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割裂,捕捉到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之路。在颠覆传统哲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现象学认为现象本身具有本质性,本质永远浸透在现象里,活在现象里,本质是当场构成的。所以任何认识都离不开情境,唯有在情境脉络中我们才能“直观”到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安桂清,《课程故事:为何与何为》 胡塞尔及其所创立的现象学 1. 回到实事本身(back to things themselves/ Zur Sache selbst) 排除任何间接的中介而直接把握实事本身 2. 工作哲学(Arbeitsphilosophie/ philosophy of work) 胡塞尔将自己的现象学定义为一门“方法的工作哲学”,即一种“冷静的、在最彻底的科学精神中进行的工作”。 “现象学要求现象学家们自己放弃建立一个哲学体系的理想,作为一个谦逊的研究者与其他人一起共同地为一门永恒的哲学而生活。”(胡塞尔) 哲学史上的“大纸票”被撇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概念分析和

文档评论(0)

188****03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