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老头-101中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蒋老头-101中学

蒋老头 1987届高三9班 王涵 蒋守则老师 一直以来,都想写一篇文章纪念我的老师蒋守则先生——我们习惯称为“蒋老头”的那个人,只是,实在不知从何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入校那一天,在芙蕖满塘的校门口,遇见一位矮小枯瘦的老者,形单影只地在荷塘边漫步,也许是因为那寂寥的身影和整个校园热闹的迎新场面显得不太搭调,不觉就多看了几眼,有了印象。以后又在校园里多次见到他,穿着宽宽大大的旧衣服,其貌不扬却带有一种高深莫测的表情,心想大概是个校工吧,只是脾气古怪些。有一次傍晚放学,见他蹲在道边那棵法国梧桐树下,举着一个碗,旁若无人地大口大口地吞吃炸酱面,那样子,十足一个乡下老头,让我感到有些诧异的是,几位中年教师——都是我平时素为敬重的,居然蹲在他周围,一边看他大口大口地吸溜着炸酱面,一边说着什么,那神情,似乎还有几分恭谨,这倒令我有些不解了。 初二年级的时候,教我们地理课的老师突然因故调走了,学校里为我们安排了一位代课教师。上课铃声响了,令所有同学感到大吃一惊的是,这位其貌不扬的“校工”,居然大摇大摆踱进了教室,难道他——就是学校为我们找的代课教师?正疑惑间,他当真走上了讲台!这时候,我们才发现,他的身材实在是太矮小了,站到讲台上,也只能勉强露出一个脑袋!这一下,我们忍不住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笑过一会,好容易忍住,只见他随手把帽子一脱,露出一个光秃秃的脑壳,从座位上望过去,竟然看不见身子,讲台桌上仿佛只有一个光头。不知是谁一开头,班里再一次爆发出响亮的笑声。笑声持续了很长时间,终于不笑了,他开始自我介绍,一句略带河南味的普通话“我叫蒋守则”,刚一出口,再一次刺激了我们那根早已经笑得松弛了的神经——原来,当时学校里正在宣传“五讲四美”和新制定的《中学生守则》,它的名字,听上去就象“讲守则”,这实在太巧了,于是,全班同学索性不管不顾地开怀大笑起来,有的同学,甚至笑得从座位上出溜下来,好半天站不起来。 笑到不能再笑,蒋老师才开始讲课。同学们忘乎所以的笑声,看来丝毫没有影响到蒋老师的情绪,他只是耐心地等,等到我们不再笑了,才开始他正式的演出,说“演出”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在以后的时间里,就只有我们欣赏叹服的份了。那天的课是讲“地球的运转”,蒋老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后,略一沉吟,随即朗声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那宛若裂帛般高亢的声音、那仿佛拥兵百万一样沉雄的底蕴、还有那高山流水般激越的情感,那神态、那文采,一下子慑住了我们的心,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无不令我们惊叹、震撼,以至于恨不能张开身上的每一处毛孔,去接纳这天籁一般的声音、这甘霖一般的浇灌——直到现在,一见到“洪钟大吕”这样的形容,我就会很自然地想起蒋先生讲课的音容;一听到“醍醐贯顶”一类的话,就会想到他为我们洞开学问大门的时刻。渐渐的,在他神采飞扬的讲课声中,我们相继羞赧地埋下了头,为自己的无知和轻浮难为情起来。 这第一课是在一片静寂中结束的,忽然,不知是谁开的头,我们全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们知道,这掌声里,有歉意,有赞叹,但更多的是庆幸,我们真的开始为遇上这样一位硕学博彦而感到万分幸运。蒋老师抬头看了看我们,微微笑笑,也不说什么,依旧迈着他的方步从容离去了,那背影,就在那一刻,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我们目送他离去的目光,也一下子变得那么肃穆。那一天,蒋老师上课这件事,成了学校里爆出的最大新闻,无论是在课间、运动场,还是饭堂里,大家凑在一起谈论的,都是这件事。甚至于上别的课,隔壁班里忽然传出大笑和掌声,我们都不由得会心一笑,知道那准是蒋老师在上课。不过,那时候,我们更愿意称呼他“蒋老头”,觉得这样称呼才够味,才透出一股亲切劲,才能够表达出我们由衷的敬爱。 蒋老头的课简直不是什么地理课。我们上他的课,也从来不用记笔记,因为根本就无从记起,即使记下来,对于应付考试似乎也全然没有用。他在课堂上讲的都是课程以外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学科界限。比如他讲“地势”,板书之后,他拿学校后面一座小山上残存的碉堡为例,详细阐述了那座碉堡修建的位置、年代、功用和它的局限,又引出射程、发射角度,引出了一大堆物理和数学公式,又涉及到政治、文化、历史背景,在说到一些概念时,随手写出这些概念的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甚至还有古希腊文和梵文,有一次,他不经意的谈到,“学也无涯”,说原来自己原先预备掌握十余种文字,但直到目前只会了七、八种,还得努力学呀。我们听了以后,只好目瞪口呆。他上课没头没尾,有时干脆问我们,今天咱们学点什么呀,这时候要是有同学提出个问题,比如中东战争,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谈论下去,举凡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军事、政治……天马行空地一路漫谈下去,那些精辟深刻的议论,独出心裁的见解,旁征博引的材料,是我们从报纸、电视上根本无从见到的。实实在在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