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今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学今论》.doc

《国学今论》 =================================================== ●论道统与学统(张岱年)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道统”的名望始于朱熹,而道统的思想原于韩愈.韩愈“原道”论先王之道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宣扬先王之道,意在与当时佛教所谓“法统”相对抗。他反对当时三教并尊,企图恢复儒学的最高权威。韩愈强调中国与夷狄之别,有维护本国传统对抗外来宗教之意。韩愈又以谏迎佛骨获罪,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赴潮途中作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这表明他坚持反对佛教迷信的立场,不因获罪而改变态度。韩愈反对佛老,表现了他不同于当时一般人的独立见解。 到北宋中期,程颢、程颐讲学洛阳,自以为接续孟子之传。程颐所撰《明道先生行状》云:“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示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辨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这就是认为,程颢虽然早年曾问学于周敦颐,而其学说思想却是“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于是“开百代未明之惑”,超越了汉唐诸儒,而直接继承了孟子。 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之学,提出“道统”的名称。他说:“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中庸章句序》)他以为道统始于尧、舜、禹,其后汤、文武接续了道统之传,孔子“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经过颜氏、曾氏、子思而至孟氏,“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中庸章句序》)直至宋代,“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大学章句序》)也承认二程是孟子的继承者。但是二程曾受学于周敦颐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于是朱熹亦肯定了周敦颐在道统中的地位。他述周程的关系说:“《通书》者,濂溪夫子之所作也,……河南两程夫子尝受学焉,而得孔孟不传之正统,则其渊源因可概见。”(《通书后记》)于是将周敦颐列于二程之前。与二程同时讲学的还有张载,张、程学说有同有异,朱熹继承二程,也兼采张氏之说,于是亦承认张载在道统中有一定地位。《宋史·道学传》述道学的传承说:“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仁宗明道初年,程颐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己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这是宋儒“道统”之说的主要内容 南宋时期,对于朱氏的道统说,亦有人提出异议。陆九渊推崇程颐而不喜程颐,与朱熹见解不同。同时叶适论学,只推崇孔子,对于子思、孟子以下皆加訾议,不承认道统之说。 程朱的道统论表现了妄自尊大的独断态度,既不承认汉唐诸儒的历史地位,更完全抹煞儒家以外的其他学派,而自以为独自掌握了真理,这是不利于学术的发展的。但是,另一方面,道统说有保卫民族传统,反抗宗教的作用;道统之中没有秦汉以后历代帝王的地位,因而具有对抗皇权的意义,理学家自以为继承了孔孟道统,于是敢与当权的帝王抗争,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道统观念,这是一项历史的进步。二十年代以来,研究中国学术史的,无人从道统观点来阐述传统学术的发展了。 在学术发展上存在着不同学派,这是正常的理解。第一学派有其一派的传承系统。同时存在首不同的学科,在义理之学以外,还有天、算。农、医等等。每一学科也有其传承的系统。总合不同学派、不同学科的学术传统,可以称为“学统”。学统即是民族学术传统,其中可分为几个层次,包含哲学传统、史学传统、科学传统等等,都可分别观之。 “学统”一词,旧已有之。清初理学家熊赐履著《学统》一书,书中“以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子二程子朱子九人为正统,以闵子以下至明罗钦顺二十三人为翼统,以冉伯牛以下至明高攀龙一百七十八人为附统,以荀卿以下至王守仁七人为杂统,以老庄杨墨告子及二氏之流为异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率类存目)这分别了正统、翼统、附统、杂统、异统,依然是从道统观点立论的,而且陷于繁琐,实不足取。 我们今天讲学统,拽民族学术传统而言。为历史上某一家争正统,这是没有必要的。 论述学术思想史,分别正统与异统,往往陷于一偏之见。但从历史民展的情况来看,每一时期确实存在着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这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