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朱立元
在朱光潜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欣闻他早年撰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即
将重印,觉得这实在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和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一,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为数
不多的德高望重的大学者之一。他一生著译等身,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
竭尽全力,正如他的后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二任会长王朝闻先生所说,朱先生对中国美学事
业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朱先生自1925年起出国留学八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十部著译。《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是其中的第一部。他到英国不久,就开始为开明书店的刊物《一般》(面向中学生和一般
青年)撰稿。他以书信方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给青年谈论修养,
指点迷津,深受青年欢迎。到1929年,这一组十二封信就结集出版。由于所谈问题十分贴
近当时国内学生、青年探寻人生道路时的种种迷茫、仿徨、苦闷心情,因而此书一版再版
,成为畅销书。由此,朱先生亦“和广大青年建立了友好关系”(《作者自传》),他以
后写书撰文,常常想到青年读者,考虑到他们的需要。《谈美》便是三年之后的1932年,
再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前一部书的续篇或姐妹
篇。前一部虽论及文艺美学,但主要谈人生修养;后一部主要谈艺术和美,却着眼于美化
人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我来说,这两部小书并不陌生。记得初读它们是在1979年我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时候。我
的导师蒋孔阳教授当时除了要求我们多读西方哲学、美学原著外,也要求读些朱光潜、宗
白华等先生的著作,他特别指定了要读朱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在读完《文艺心理学》
一书后,我曾写过一篇近万字的读书心得,作为学期末的作业交给蒋先生。就在查找《文
艺心理学》的同时,我也发现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这两本小书。现在回想
起来,读这两本小书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因为第一,自己当时虽然年过三十,但毕竟还属
青年范畴,这类书很合“胃口”;第二,对之爱不释手,一开读就放不下了,读了一封还
想读下一封,好像读侦探小说似的,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非得一下子读完不可;第三
,此二书文笔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美学理论说得既明白晓畅,又十
分透彻。当时,在我印象中,此二书虽为理论修养书,却极富艺术魅力,比“文革”时期
的许多所谓“文艺作品”更具审美吸引力。当然,也不必讳言,当时的我,思想中“文革
”留下的极“左”余毒尚未完全肃清,“阶级斗争”这根弦还未完全松弛,所以,对此二
书特别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有些观点还带着“批判的眼光”而有所警惕,譬如对
其谈社会运动(第四封信)时左右各打五十大板的骑墙态度颇为反感,认为其貌似中立而
实质右倾;又如对他一再推崇陶渊明式的超然物表、恬淡自守、清静无为的理想境界也不
以为然,认为他恰如鲁迅所批评的忘了陶潜还有“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当然,这
些具体想法现在看来也不见得都不对,但对我当时全面认识和评价朱先生的学术思想却带
来某些负面影响,特别是从总体上认为朱先生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和主观唯心主
义的,他的书虽然很有吸引力,但许多观点是错误的。
以上是我初次阅读朱先生二书的一些感受。最近有机会重读二书,虽然并不陌生,却倍感
新鲜,大约是思想观点与学术心境与当初大不一样的缘故吧。
首先,我最为赏识和佩服的是朱先生在此二书中,能以亲切、平等的对话方式,以对青年
学生的理解、同情和将心比心的态度,与读者谈文说艺,纵论人生。这种方式是最易于为
读者接受的。在这些信中,朱先生以交心的态度与青年谈心,遂能深入读者的肺腑。如“
谈升学与选课”(第七封信),朱先生就现身说法,谈自己当初读高师选国文科的经历,
说明应以合个人兴趣、“胃口”为准;“谈摆脱”(第十封信),朱先生举了“禾”、“
禹”等自己的朋友的事例,也使人感到十分亲近;“谈人生与我”,全信以“我”自己摆
在前台与后台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来展开论述,使读者能直接洞察作者的心灵,与之交流
、沟通。朱先生这种与读者平等对话、娓娓谈心、拉家常式的写作态度,是值得学习的,
至今仍不失其价值。我以为这里可贵的并非写信谈天这种写作形式,而是朱先生视青年学
子为朋友、与他们平等相待、同他们促膝谈心的这种尊重人的态度,是对读者大众理解、
爱护、以诚相待、洞开心扉的赤子之心。朱先生写此二书至今已六七十年,时代早已大变
,但朱先生这种精神远未过时。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