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二、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三、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拓展提升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 创新运用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分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据此回答: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1.社会矛盾: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确立,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集团(后期是北洋军阀)的矛盾 2.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列强侵略方式:以华制华 4.革命任务:集中表现为反对本国政府的反动统治 5.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 (4)失败原因: ●不同点 1.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 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 2.太平天国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 3.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革命纲领 义和团的运动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纲领 4.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政权,斗争时间长 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政权、斗争时间短 5.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表现出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 义和团运动则是盲目排外 1.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这种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危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 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其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概述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 贡献: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起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②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抗击侵华的八国联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重创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3.这两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何异同点。 失败原因: ⑴相同点: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压下失败。 ⑵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勇气,采取了改良的办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涣散性。 4.这两次运动相继失败说明了什么? 说明: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和农民阶级自发的盲目的反帝斗争都不能成功。 ②只有由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阶级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异同之处 1、20世纪初的中国 需不需要义和团式的运动? 歌谣 八国联军侵满清, 北京二度被占领。 赔巨款,派驻兵, 辛丑年里泪盈盈。 严禁人民反列强, 清朝变成洋人廷。 材料一 无论欧美各国,皆无次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 材料二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制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该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 -----英国外交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演说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 * * * * * 一、瓜分狂潮 1、背景: 外部 内部 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加资本输出,殖民地日益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更加剧烈。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及其执行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 帝国主义从哪两个方面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经济上: 政治上: 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年息重、折扣大、年限长 白银7亿两 偿还本息 白银3亿两 共 计 45 36 36 年 限 83 94 94 折 扣 4﹒5厘 5厘 4厘 年 息 1600万英镑 1600万英镑 4亿法郎 借款额 英、德银行团 英、德银行团 俄、法银行团 债 主 1898年 1896年 1895年 时 间 2、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修路 开矿 办厂 贷款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800英里 6420英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