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的人生六个境界
- PAGE 1 -
孔子的人生六個境界
陳漢聲註解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解】我十五歲就準備學習一技之長,以謀將來生活不虞匱乏。
三十而立。
【解】我三十歲就準備成家立業,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四十而不惑。
【解】我四十歲就能不疑不惑,乃是已覺悟人生,對因果了然於心。
五十知天命。
【解】我五十歲已經樂天知命,因此能達觀順變。
六十耳順。
【解】我六十歲對任何言語均能聽得耳順,心中了然明白,自然再也沒有任何違逆的感覺。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解】我七十歲已經能觀照無心,不再起心動念,也不會超出生活規矩,所以能隨緣來去自在。
??????????????????????節錄自論語
孔子的人生六個境界評註
陳漢聲註解
《一》立志向學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每一個人自呱呱落地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一切從新開始,好像入學一樣,在摸索中成長,由眼之觀、耳之聽、鼻之嗅、舌之味、身之觸及意識等知覺,由近而遠,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段的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人生的歷程經由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而孔子特別注重十五歲少年時應立志向學。從其著述中約略指出,學習謀生技能與人間的生活規範,使每個人均能發揮所長,以建立分工合作的社會生產制度,生活就不虞匱乏;學習進退應對的生活規範,以建立安樂祥和的社會。古人的社會生活秩序是從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現在的社會秩序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然在今天守法觀念不足、特權充斥的社會,加強法紀教育成為當務之急,若能輔以先民的生活規範,對於重整社會秩序必然大有助益。
《二》薪火相傳
孔子說:「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能堅定自守卓然有所成立。是時父母已漸年老力衰,不應還在依靠父母,甚至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在成家立業之外,應該負起孝養父母及教養子女的責任,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人生除了要立定志向,更要有「永業的精神」,才不會虛度此生,否則每事半途而廢終必一事無成。譬如上電影院買門票,排了半天因事走開了,回來又從新排隊,將永遠排在最後,甚至於買不到門票。因此只有心存「永業的精神」加上用心的經營,成功的日子終有一天會屬於您。
《三》不惑之年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人生到了四十歲,在其所經歷的歲月裡應該聽過很多的事物,親身所體驗的事情也不少了,對於人間的事理應能通達沒有疑惑。假如對經驗過的事情還經常存有疑惑或執迷,可能就是跟不上自己年齡的落伍者。執迷的事情愈多愈深,只有徒然增加自己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煩惱。
人生是經驗的累積,如能舉一反三,甚至如顏回能聞一知十,以理類推綜合各方面的人生經驗,心中能定靜如止水,必能內外透澈、洞查先機沒有任何疑惑。人生也是一趟珍貴的學習歷程,每一個階段我們都要學習新的事務以及新的處理方式,只要凡事盡心並以喜悅與感恩的心情去接受,再大的困惑終必豁然開朗,迎刃而解。
《四》能知天命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天命」是上天所賦予人者,即是指人生一切當然的道理,「道」即是指天地自然的法則。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作息方式,就是順著自然法則的生活。人在天地間與大自然為伍相處了五十年,是應該知道天命的道理。「出門看天色,入門看臉色。」「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就是說人若能體察天心深處或進入心的原點,即能與大自然的本性合而為一,此時要洞察天時、地利、人和的玄妙天機並不難,其應用之妙完全存乎一心。
《五》仁恕為懷─定靜安慮得的功夫
孔子說:「六十而耳順。」人生到了六十歲應該具有「定靜」的功夫,只要聽到來人三言兩語,即能明白其言談的本意,進而體察其弦外之音,均能以仁恕的胸懷,來化干戈為玉帛。
耳順的功夫要以仁慈與寬大為基礎,才能從定靜的境界中湧現出智慧。所聽到的不論是真言真語、花言巧語或惡言惡語,都能夠心中分明而處之泰然,心裡一點也不感到違逆,更不會大發雷霆,總以大慈大愛的胸懷,等待適當的時機再設法去開導他。這不僅免去今日言語衝突的煩憂,也可以免去來日彼此怨懟的苦惱。總是將戾氣仇恨化解於無形之中,融化於慈愛的大海中,使其歸於平靜。
《六》來去自如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人生到了七十歲應有隨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的定力。
人生百年,如果在青少年時即能學得謀生技能之外,能多學進退應對的生活規範與做人處事的道理,對往後的人生必有很大的幫助,所碰到的困難將會減少,即使碰上了也會有較妥善的、圓滿的處理方式,或許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甚至皆大歡喜。一個人隨著自己的年齡一起成長也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