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君主是认识的最高权威和终极裁决者 权利和认识本来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中国传统文化确认王权是认识的最高权威和终极裁决者。从历史过程看,帝王的权威高于认识。 秦始皇“以吏为师”,秦二世“指鹿为马”,运用权利裁决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依靠钦定认识统一标准。儒家学说之所以列为经典,成为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更是缘于汉代及历代君主的确认。 以“钦定”“皇览”命名的古代典籍数不胜数。当思想界或学术界出现重大分歧时,只有君主有权作最后裁决。君主还可以随意指斥思想异端,判定思想罪。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比比皆是,恰恰说明帝王是认识的最高权威。 3、“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特征 1)古代典籍中有关“重民”的言论十分丰富,我们称之为“民本主义”。 周初思想家周公提出“敬德保民”。 《尚书·酒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左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老子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作了系统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唐太宗“载舟覆舟,所以深慎。”(《贞观政要·论君道》) 总之,民本思想承认“民为邦本”、“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所以,出现了“富民”、“养民”、“爱民如子”、“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观念和提法。但是在社会政治的运行过程中,这些原则和理论却被忽视。 2)重民的原因: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专制王权建立的基础,是国家兵力和财力的直接来源,没有民的支持,任何一个政权都无法维护。对此,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清楚。 孟子“得其民者得天下”(《孟子·离娄上》),很清楚地说明了重民的原因:从长治久安出发,必须注意民众的力量和人心向背。 3)中国古代“民本主义”与西方“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区别 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相对立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是产生于小农经济的社会中。 19世纪由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的“人本主义”,是指抽去人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学存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观点。 中国的民本主义则是与之完全不同的一个历史范畴。中国的民本主义植根于尚农、重农的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它与重农主义相表里。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 农民安居乐业,农业生产才能稳定有序,朝廷赋税才能源源供给,才能天下太平。反之,则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就会“国削君亡”。中国的民本主义完全着眼于社会生产。 4)尊君与重民的关系 首先,二者是对立关系。 爱民、重民、恤民的提出,就是针对君主专制的“残民”、“虐民”而提出来的;后世抨击专权暴政的人无不是以民本思想为武器。 其次,二者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构成所谓“明君论”。 因为,“重民”、“爱民”的主导者还是君主,安定温饱生活的希望还是寄托在君主身上。所以,一方面强调“国以民为本”,另方面也强调“民以君为主”。这就使民本主义与主权在民的民主主义有了性质的区别。 4、以伦理道德为标准的政治价值评价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主张政治与道德合一,甚至认为政治中的根本问题就是道德问题,政治的实施过程就是道德感化过程。因此,道德的标准自然就成为政治的标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伦理道德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也是评价政治人物的标准。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伦理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质,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就是实现道德,而实现的途径就是按伦理道德的规范修身养性,于是伦理道德成了人的行为准则,对政治人物的评价也总是以伦理的概念为主和归类。 2)道德是政治的目的,也是施政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政治过程与政治行为的标准 传统政治文化由于把伦理道德视为人类社会最根本的东西,十分强调“仁政”和“德治”。强调以道德原则作为施政的依据,甚至把道德本身视为政治的过程和目的,正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由于把道德视为政治的目的,对政治行为的评价也只有以是否符合道德为标准。 “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公私之辨” 儒家虽然不是反对人的物质需要而空谈道德教化,但在人的物质需求与道德规范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则会犹豫地选择后者。 五、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 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正面影响是: 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 2、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 3、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 总之,在专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