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中的贫富问题-Core.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济伦理中的贫富问题-Core

 广东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5 期   经济伦理中的贫富问题 胡培兆 [提  要] 现在中国人对收入分配既患寡更患不均。现阶段一般地谈论收入分配差距意义不大 , 在地 区、城乡、人与人之间的收入三大差别中 , 最急需解决的是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和义务教育问题。贫 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解决了 , 收入差别的矛盾压力也就会缓减。 [ 关键词] 经济伦理  绝对贫困  济贫法 [ 中图分类号] B82 - 05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114X (2005) 05 - 0027 - 05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 在原本共同贫困的基础上 , 有些人很快富裕起来 , 两极分化、贫富 差距成为中国经济问题的大热点之一。现在问题更加突出和紧迫了 , 本文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进 行探讨。 一 孔子说 : “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 和无寡 , 安无倾。” 中国2400 多年前的春秋孔子时代是奴隶社会 , 生产力水平低下 , 剥削压迫深重 , 诸侯间战争频 繁 , 苦不堪言的百姓出于无奈只有崇尚中庸 , 只求均安 , 不计贫寡 , 有条生路就知足。孔子这番 话正是劝阻他的学生不要支持主子季氏侵略邻国颛臾时说的。而孔子与百姓实际追求的理想是大 同世界: “大道其行也,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陵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使老 ( ) 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 矜寡孤独废疾者 , 皆有所养, ……是为‘大同’。” 《礼运篇》 这种大同理想 , 二千多年来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洪秀全的《原道 醒世训》, 康有为的《大同书》,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 都反映了这种均富文化。洪秀全主张“有田 同耕 , 有饭同食 , 有衣同穿 , 有钱同使 ; 无处不均匀 , 无人不饱暖”; 康有为主张办“公共宿舍 , 公共食堂”, 免费的“育婴院”、“养老院”、“养病院”; 孙中山主张“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对一个贫穷的人口大国来说 , 有这样的理想和追求是极正常和必然的。“大同”就是众望所归。 在社会主义中国 , 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 , 人们对收入分配不再停留在“不患寡 而患不均”的观念上 , 而是普遍存在“既患寡更患不均”的心理 , 改革开放前大家对共同贫困有 27 意见 , 改革开放后对贫富不均更有意见。孔子说 : “贫而无怨难, 富而无骄易。”亚当·斯密说 : “有一个巨富的人, 同时至少有五百个穷人。少数人的富裕 , 是以多数人的贫乏为前提的。富人 ① 的阔绰 , 会滋怒贫者 , 贫者的匮乏和嫉妒 , 会驱使他们侵害富者的财产。” 因此 , 在中国特别是 在社会主义中国 , 经济学研究更要重视社会伦理和人道问题。 二 现在人们所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