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练习题精品课件精品中学课件.ppt

期末复习练习题精品课件精品中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断出它们是哪两次改革的措施吗? (2)试分析以上两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 (4分) (3)材料一、材料二所述改革在当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和影响? (4)这两次改革的实施者是谁?在改革过程中,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2分) (3)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为此,“魏主”采取了什么措施? (4)请说出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以及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 (5)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几种? 14. (2012.烟台).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历经2500多年,至今对建立和谐中国、和谐世界仍具有现实意义。关于儒家思想请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2)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标志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15.[2012.南京](8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1)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秦、汉两朝统治者对待他的学说持怎样不同的态度? (2)老子又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哪本书里? (3)韩非子提出的什么思想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 的这种学术繁荣局面叫什么? 18. [2012.桂林]分析下列示 意图,请回答:(1)根据图一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 么?图一中最高权力者是什么?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 (2)秦朝统一六国的“皇帝”是谁?秦中央集权的“三公”指哪“三公”?分管什么职责? (3)这条通道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有价值吗?说出你的理由。 (4)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2分) 丝绸之路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域都护。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董必武《谒昭君墓》 材料二: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请回答:(1)材料一中“昭君”生活在哪一历史时期? (2)材料一中的“胡”指哪一少数民族?当时的首领是谁? (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从材料看,这一事件有何积极作用。 西汉 匈奴。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作用: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免遭战争之苦。 9.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予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国志·诸葛亮传》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 A ___;B____ ;C ___。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蜀 吴 魏 官渡之战 策略:联吴抗曹。实践: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成功地打败曹操,影响: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巩固有重要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因素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3分) (3)结合课本回答,“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和“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先进。 经济繁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一年的收获的粮食能满足数郡人口的需要;生

文档评论(0)

peace03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