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碳水化合物..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葡萄糖 葡萄糖醛酸 低毒易溶物质 肝脏 螯合有毒物质 (毒素,酒精,重金属元素) 排出体外 12、低能量或无能量 功能性低聚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所提供的能量值很低或根本没有,故可作为甜味剂在低能量食品中发挥作用,专供肥胖病人、糖尿病人和高血糖病人食用。它的摄人不会引起血糖水平与血浆胰岛素水平的波动,故适合糠尿病患者作为功能性甜味剂作用。 13、抗牙齿龋变作用 龋齿是由于口腔微生物特别是突变链球菌侵蚀所致。功能性低聚糖因为不是这些口腔微生物的作用底物。因此,不会引起牙齿龋变。 蔗糖喂养组白鼠出现严重牙齿龋变,而异麦芽酮糖组白鼠的致龋变评分只有蔗糖组的1/5。 功能性低聚糖的摄入量 功能性低聚糖虽比较广泛地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但一般人日常膳食往往达不到有效的摄人量。与其他难消化糖一样,低聚糖过量摄入也会产生胃肠胀气和腹泻。各种低聚糖的最小有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量见表 第三节、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1 免疫作用 膳食纤维可改善肠内细菌群,发挥免疫作用,产生能起免疫制癌剂作用的各种非消化性多糖。 2 预防癌症 谷物纤维素能与致癌物结合,排出体外,从而减少随饮食进入肠内的霉菌毒素,亚硝胺,苯并芘等的吸收。 3 增加饱腹感,控制体重 可增加胃内容物容积而有饱腹惑,从而减少人们摄入的食物量和能量,有利于控制体重起到减肥作用。但必须指出,食物中过多的将影响矿物质和某些vit的吸收。 4 降脂剂 膳食纤维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促进胆固醇在肝脏代谢分解后与胆盐结合排泄出体外,富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熬、大麦、荚豆类和疏菜等,这些食物的膳食纤维摄人后,一般都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5%一10%),一律都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得很少或不降低。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 5 治疗糖尿病 胶态可延缓的阻碍食物中fats和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改善耐糖量,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依赖作用。 6 排毒作用 可缩短肠内容物通过肠道时间,降低结肠压力,减少有害物质与肠壁接触的时间,能增强结肠的渗透作用,稀释胃肠内容物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7 预防便秘 在人体内能刺激肠道蠕动,在肠道中吸收和保持水分,减少慢性便秘。 8 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可缩短食物在胃内的排空时间,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从而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膳食纤维的参考摄入量(DRIs) 美国、英国及亚洲学者所提出的建议值为20-35g/d 主要食物来源:谷、薯、豆类及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品。 植物的成熟度越高,其纤维含量也就越多。 第四节、 活性多糖的生物活性 大多数都是分子量很大而形成胶态溶液的物质,无甜味,非晶体,是动、植物的储存物质,由10个或10个以上单糖单位构成,可分为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以及植物胶、树胶、藻类、动物多糖、植物和真菌多糖等) 多糖在自然界中以不同形式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 它们除作为结构支持物质外, 还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和药效. 多糖类药物主要有动物多糖、植物和真菌多糖等. 1 调节免疫功能, 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抗衰老作用 多糖对免疫系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不仅能激活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等免疫细胞, 还能促进细胞因子生成, 活化补体, 从而在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以及抗衰老等的防治上具有独特的功效. (2) 抗肿瘤: 从细菌、真菌、酵母、地衣和高等植物、海洋植物中提取的多糖均具有抗肿瘤活性. 某些多糖还能对抗化学试剂(如: 三甲基胆蒽)的致癌作用. (3) 抗病毒: 多糖通过增强宿主免疫机制可以抵抗细菌、病毒、寄生虫的侵袭, 因而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 (4) 抗衰老: 免疫系统与衰老有密切的关系, 随年龄的增大, 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加, 免疫功能遭到破坏,胸腺萎缩, T细胞损耗, 导致机体衰老, 寿命缩短. 多糖能从整体上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淬灭自由基, 从一定程度延缓衰老, 防治老年病. (5) 对内分泌的影响: 虫草多糖皮下注射, 可增高小鼠血浆皮质酮含量, 并有对抗可的松反馈性抑制血浆皮质酮的作用, 而不降低其抗炎作用. 2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