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融入内容
山东大学农村社会学期中论文
第
第 PAGE \* MERGEFORMAT 1 页 共 NUMPAGES \* MERGEFORMAT 8 页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文献综述与思考
王雪 201100010003
【摘要】本文从社会融入概念入手,通过文献综述,对我国已有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进行三方面梳理:社会融入的相关理论、测量指标和内容和影响社会融入的因素。通过梳理发现:国外社会融入相关理论主要有融合论、多元文化论和区隔融合论,我国社会融入理论研究相对不足,有再社会化理论、融合递进说、互动论和新二元论;社会融入的测量指标尚未统一,但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四个方面为多数学者接受,而研究集中在经济文化层面,身份认同研究增多;制度排斥、居民文化排斥、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因素是阻碍社会融入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融入指标;融入阻碍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推进,原有制度限制打破,人们的经济生活行为和思想价值观念发生转变,促成了我国乡城流动人口大潮的出现。近三十年来,流动人口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虽然,因对流动人口尚无统一定义,不同调查数据所得到流动人扩数量存有差异,但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已是不争的事实。【1】
规模巨大的乡城人口流动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王桂新等(2009)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跨库高级检索,将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大致划分为总体描述和专题研究两大阶段。研究设计流动过程中的众多方面,从研究重点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流动人口从流出地到流入地的原因、过程、机制及效果和政策研究,而对这个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沉淀与融合的专题性研究积累还不算多,但近年来发展很快,研究增多。【2】
本文尝试从“融入”概念入手,拟系统考察和评述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相关研究文献,从三个角度:现有社会融入理论、社会融入指标、社会融入的阻碍因素和政策进行文献研究,以期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续的研究理清思路。
社会融入的相关理论
1.1社会融入与社会融合概念界定
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讨论首先必须对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社会融合”一词最早出现在迪尔凯姆《自杀论:社会现象的研究》一书中,认为社会融合程度会影响到社会自杀率。关于社会融合的经典定义是一种相互同化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即“个体或群体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共享历史和经验,相互获得对方的记忆、情感、态度,最终整合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 Park,1928)。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广泛采用了社会融合这一概念,认为社会融合是不同个体、群体或文化间的相互配合、适应的过程(任远、邬民乐2006),不是一个单维度概念而是一个多维度渐近概念;童星和马西恒提出社会融合是指新移民在居住、就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融入城市社会、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进展程度可以用新移民与城市居民的同质化水平来衡量(童星、马西恒,2008);有学者基于互动的视角,分析流动人口的主观心理认同和流入地的客观接纳状况,提出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之间互相接触、相互竞争、相互冲突、互相适应的互动过程(宋月萍、陶椰,2012,李虹、倪士光、黄琳妍,2012)。
在国内,社会融入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则相对较晚,但逐渐为学者所接受。杨菊华提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要经历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的过程,认为我国乡—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适应过程而言“融入”是比“融合”更合适的一个概念(杨菊华,2009),随后这一概念被我国不少学者采用(徐祖荣,2009;倪洪兰,2013)。
融入与融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内涵有差别较大。笔者认为,融合一词是基于双方平等基础上,其动作主体是流入地和流出地双方群体,其过程和结果是双向的,表示出流入地和流出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融入一词则基于双方非平等地位基础上,弱势一方向优势一方学习吸收的过程,动作主体主要为弱势一方,其过程和结果是单向的,表示流出地人员收到流入地经济、社会、文化、行为等多方面影响,而流动者对流入地文化价值影响则微乎其微。从我国乡城居民流动的特点来看,农民的流动表现为先有身份的移动, 然后才是职业的流动(李强),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 从业领域主要是体力劳动为主, 处于次属劳动力市场,学历水平主要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学历水平比农村常住人口学历水平高, 但比城镇常住人口学历水平低,【3】处于劣势地位,因此,社会融入一次更适合我国流动人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