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与科学本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素养与科学本质

PAGE 科學素養與科學本質PAGE 12 自然與生活科技 科學(science): 系統化地確定知識,或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方曾經視為確定的知識。 科技 (technology): 人類為解決問題或滿足欲望,而運用智慧、機具、材料和資源,所創造的知識、技術與製造的產物,以及解決問題所生的意志,都是科技的內涵. 科學與科技之關係 科 學 科 技 活動的本質 研究、實在(reality) 創造實在 關心的重點 它是什麼? 它將成為什麼? 進步的意義 得到更簡潔、更普遍、更周詳、更具解釋力的理論。 以更有效的方式製造更耐用、可靠、敏銳、或更快的物品。 活動的目標 透過更好的理論擴大人類的知識。 製造新的人工製品。 科學與科技的內涵: 知識(概念)、方法、態度 (素養:科學素養 科技素養) 科學素養 ◇一般民眾在此科技社會中所具備之相關知能,通稱為「科學素養」(science literacy)。 ◇美國在1970年代以前的科學課程內容較艱難,是為培育少數精英而寫的教材。因此課程改革呼聲興起,而開始提出科學素養和全民科學的主張。 1.美國科學教師協會(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NSTA)在1970年代所提出的科學素養。 2.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在1985年提出2061計畫。 3.美國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 (1996)制定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 ◇我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於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頒布(2003年已刪除「暫行」兩字,修訂並正式公布)。在其中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明定「提升國民科學素養」為科學教育的首要目標。 ◇素養之定義 陳述之便: ?蘊涵於內即為知識、見解與觀念; ?表現於外即為能力、技術與態度。 依其屬性和層次,分成: 1.過程技能:科學探究過程之心智運作能力 2.科學與技術認知:科學概念的習得。 3.科學本質:對科學本質之認識。 4.科技的發展: 5.科學態度:對事求真求實、感受科學之美與力及喜愛探究等科學精神與態度。 6.思考智能:統整、推論、批判、做決定、解決問題等整合性的科學思維能力。 7.科學應用:應用科學探究方法、科學知識及運用具、設備的技術以處理問題的能力。 8.設計與製作:運用設備、操作工具、製造成品的技藝。 統稱: 經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自然科學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同時,也由於經常依照科學方法從事探索與論證,養成科學思考的習慣和運用科學知識與技能以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時,持以好奇與積極的探討、了解和合理解決的態度,我們統稱以上的各種知識、見解、能力與態度為「科學素養」。亦即包含:科學的本質、科學概念、科學過程、價值標準、科學與社會、興趣、技巧等方面。 科學本質 定義: ◇美國在1989年所出版的《全民科學》(Science for all American)一書中,將科學本質分成三個領域,並指出各領域所必須了解的內涵: 1.科學世界觀(scientific world view) (1)自然界是可理解的。 (2)科學知識是可改變的。 (3)科學知識並非很容易就可推翻。 (4)科學並非萬靈丹能解決所有問題。 2.科學探究(scientific inquiry) (1)證據對科學而言是重要的。 (2)科學是邏輯與想像的合成體。 (3)科學知識除了能說明自然界的現象,也具有預測的功能。 (4)科學家會試著驗證理論及盡量避免誤差。 (5)既定的科學知識並不具有永久的權威地位,常態科學會影響科學的研究方向,但必要時仍會產生科學革命。 3.科學事業(scientific enterprise) (1)科學是許多不同科學領域的集合。 (2)科學的事業由許多機構來進行,例如大學、工業界、政府。 (3)各種領域的科學家在世界各地活動。 (4)科學活動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5)科學知識因資訊傳播發達而促使科學的進步。 (6)從事科學必須考慮倫理的原則。 (7)科學家兼具有科學專業及公民的身分,科學家利用科學思考的特性來解決公眾事務。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1.世界經由細心、有系統的研究,是可以被了解的。 2.科學知識會改變,不是永久不變的。 3.科學知識是長久的。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