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逐篇复习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朝花夕拾》复习题 1、《 狗·猫·鼠》 1、《狗猫鼠》主题是什么? 《狗·猫·鼠》中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的“尽情折磨”弱者、 “到处嚎叫” 、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与 “猫”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着重刻画谁的形象? 着重刻画猫的形象,因为本文就是要讽刺、憎恶猫所代表的一类人 4.猫、鼠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 猫:象征了“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的暴虐者。 鼠:象征自然遭到压迫的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 1、本文共写了阿长的哪几件事? ①阿长称呼的由来 ②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 ③阿长摆成“大”字的睡相 ④阿长过元旦时的古怪仪式。⑤阿长教给我很多道理。⑥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⑦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 ⑧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详写) 2、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烦琐、不拘小节,而又善良、宽厚、仁慈、乐于助人。(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3、?本文抒发了作者对阿长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我”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佩、怀念、祝福之情 4、重点语段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①请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长妈妈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②请结合全文,我对“阿长”的称谓出现了多次变化,你能看出我对她的感情变化吗? 开始有些瞧不起,厌恶,后来慢慢不再讨厌,产生敬佩之情,文章后面是想念与祝福 3、《二十四孝图》 1、、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 、 “老莱娱亲” 、 “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二十四孝图》不受儿童欢迎的原因。 ①装佯使诈失真,不合儿童心理:如《老莱娱亲》等;②要求太严苛,不具示范性:如《破冰求鲤》等;③情节恐怖残忍,伤害幼小心灵:如《郭巨埋儿》等。 4、根据原文内容,结合现代观念,试对《二十四孝图》之“郭巨埋儿”进行全面评论。 答案示例:为孝母亲,却埋儿子,郭巨即便孝心可嘉,也是做法残忍;(分财于弟,却携母食贫,这种孝道,逻辑怪异;此举还间接造成母亲不能和弟弟相聚,弟弟不能对母亲尽孝;让母亲痛失爱孙,让妻子痛失爱子:既不孝,也不慈;虎毒尚不食子,郭巨竟可埋儿!上天安可怜此恶贼,此事置于当今,既不合情理,也触犯刑律,郭巨其人,当受严惩!荒诞的结尾,显然是迷信思想结合愚民政策的畸形产物。“郭巨埋儿”是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教化的标志,让少儿反感,既不具真实性,更没有示范性。 4、《五猖会》 1、《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2、五猖会中写到鲁迅最后背诵了《鉴略》,可以去看会,可是为什么他还觉得没有意思呢?? 因为文中的“我”本来是兴致勃勃要去看五猖会的,却被父亲强迫背诵,从而失去了兴致,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顾少年儿童心理的弊端。 3、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怎样的手法?反映了什么??? 对比;含蓄地反映了父亲的严厉对“我”心灵上的伤害。 4、课文最后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作者真的“诧异”吗???? ?其实作者平时与父亲的相处中应该了解父亲的性格,他虽然爱“我”,但完全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只顾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甚至抑制孩子爱玩爱动的天性。所以,父亲在临行时让我背书我不应感到诧异,只是作者对父亲这种做法一直难以接受罢了。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 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 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

文档评论(0)

考试资料大全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